幾何

數學之旅:三角形面積公式(Ⅳ)

數學之旅:三角形面積公式(Ⅳ) (Mathematical Journey through the Formulas of Triangle Area)
國立蘭陽女中 陳敏晧教師

連結:數學之旅:三角形面積公式(III)

當數學旅程來到空間時,我們首先需要空間向量的外積(cross product):兩空間向量 \(\vec{a} = \left( {{x_1},{y_1},{z_1}} \right),\vec{b} = \left( {{x_2},{y_2},{z_2}} \right)\) 的外積定義為

\(\begin{array}{ll}\vec{n} &= \vec{a} \times \vec{b} = \left( {\left| {\begin{array}{*{20}{c}} {{y_1}}&{{z_1}}\\ {{y_2}}&{{z_2}}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z_1}}&{{x_1}}\\ {{z_2}}&{{x_2}}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x_1}}&{{y_1}}\\ {{x_2}}&{{y_2}} \end{array}} \right|} \right) \\&= \left( {{y_1}{z_2} – {y_2}{z_1},{x_2}{z_1} – {x_1}{z_2},{x_1}{y_2} – {x_2}{y_1}} \right)\end{array}\)

外積有三個性質:

數學之旅:三角形面積公式(III)

數學之旅:三角形面積公式(III)
(Mathematical Journey through the Formulas of Triangle Area)

國立蘭陽女中陳敏晧教師

連結:數學之旅:三角形面積公式(II) 

當數學旅程來到向量(vector),我們想要了解如何從向量幾何觀點來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

亦即當 \(A(x_1,~y_1),B(x_2,~y_2),C(x_3,~y_3),\) 時,

首先我們定義向量 \(\vec{AB}=B-A=(x_2,~y_2)-(x_1,~y_1)=(x_2-x_1,~y_2-y_1)\),

並且定義 \(|\vec{AB}|=\sqrt{(x_2-x_1)^2+(y_2-y_1)^2}=\overline{AB}\) 的長度,

過圓上一點求切線(二) (Finding the tangent line through a point on a circle Ⅱ)

過圓上一點求切線(二)(Finding the tangent line through a point on a circle 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所博士班黃俊瑋

連結:過圓上一點求切線(一)

前文〈過圓上一點求切線(一)〉裡,介紹了此問題的公式解以及另外兩類求切線方法。本文繼續介紹其它方法,其中包含了兩種與微分相關的方法。在此先重述一次原問題:

已知坐標平面上一圓之方程式為 \({(x – 1)^2} + {(y – 2)^2} = 5\),
求過此圓上一點 \(P(3,1)\) 的切線方程式。

方法3圓心到切線距離等於半徑 

先利用點斜式可假設過 \(P(3,1)\) 之切線方程式為:\(y-1=m(x-3)\)。

又如圖一所示,圓心到切線距離等於圓之半徑(\(d(O,L) = r\)),利用此關係以及點到直線距離公式可得:

\(\displaystyle\frac{{|m – 2 – 3m + 1|}}{{\sqrt {{m^2} + 1} }} = \sqrt 5\)

此時,兩邊平方並進一步整理解之得 \(m=2\)。則所求切線為 \(y-1=2(x-3)\)。

過圓上一點求切線(一) (Finding the tangent line through a point on a circle Ⅰ)

過圓上一點求切線(一)(Finding the tangent line through a point on a circle 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所博士班黃俊瑋

高二上圓與直線相關單元裡,除了介紹平面上的圓與直線的方程式之外,也進一步利用方程式討論了圓與直線的關係。其中,當直線與圓相切時,又衍生出三類常見求切線問題:1.過圓上一點求切線、2.過圓外一點求切線,以及3.求已知斜率之切線。

本文主要聚焦在第一類過圓上一點求切線問題上,一方面提供多類解法,並說明該解法能否推廣用於其它兩類問題,以及能否推廣至拋物線、橢圓與雙曲線相關求切線問題上(現今高中課程有關三類圓錐曲線的求切線問題已刪除,因此,這部份筆者僅略述之)。

橢圓平行弦中點共線問題 (Collinearity Problem on the Midpoints of Parallel Chords of an Ellipse)

橢圓平行弦中點共線問題
(Collinearity Problem on the Midpoints of Parallel Chords of an Ellipse)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高中圓錐曲線單元裡,一個常見的延伸問題如下:在橢圓  \(\Gamma :\frac{{{x^2}}}{9} + \frac{{{y^2}}}{4} = 1\) 內所有斜率為 \(2\) 的平行弦,已知這些弦的中點共線,請問其所在直線方程式為何(參見圖一)?

換言之,本問題相當於:已知直線 \(y = 2x + k\) 與 \(\Gamma :\frac{{{x^2}}}{9} + \frac{{{y^2}}}{4} = 1\) 相截於兩點 \(A,B\),當參數 \(k\) 變動時,求 \(A\) 與 \(B\) 之中點 \(M(x,y)\) 的軌跡所在直線方程式。

57539_p1

圖一\(~~~\)斜率為 \(m\) 的平行弦中點軌跡所在圖形

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三)

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三) (The distance from a point to a line in the plane Ⅲ)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教師黃俊瑋

連結: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二)

本文承〈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一)〉與〈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二),繼續提出三類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的解法以及相關討論與連結。而本文中的各類解法,主要在直線上任取一點或兩點,造出新向量,所延伸出的方法。

方法5: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再利用平行與垂直性質

本類方法主要是引入直線上的一點後,充份利用直線的法向量與方向向量,輔以平行與垂直相關性質與關係,求得投影點與距離。

方法5-1: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再利用平行與垂直相關性質

在 \(L:3x+4y=10\) 任上取一點 \(P'(2,1)\),則 \(\vec{P’P}=(1,-7)\) ,
令 \(Q\) 為 \(P(3,-6)\) 在 \(L\) 的投影點,\(\vec{P’Q}\) 與直線之方向向量平行,可設為 \(\vec{P’Q}=t(4,-3)\)。

接下來,可發展出兩種方法,分別利用直線的法向量或方向向量,搭配平行與垂直關係進行解題:

5-1-1

則 \(\vec{QP}=\vec{P’P}-\vec{P’Q}=(1-4t,-7+3t)\) 平行直線 \(L:3x+4y=10\) 的法向量
分量成比例 \(\frac{{1 – 4t}}{{ – 7 + 3t}} = \frac{3}{4}\),可得 \(4(1-4t)=3(-7+3t)\),解之可得 \(t = 1\),
可得投影點為 \(Q(6,-2)\),則 \(\overline{PQ}\) 之距離 \(5\) 即為所求。

5-1-2

\(\vec{QP}=\vec{P’P}-\vec{P’Q}=(1-4t,-7+3t)\) 垂直直線 \(L:3x+4y=10\) 的方向向量
內積為 \(4(1 – 4t) + ( – 3)( – 7 + 3t) = 0\),解之可得 \(t = 1\),
可得投影點為 \(Q(6,-2)\),則 \(\overline{PQ}\) 之距離 \(5\) 即為所求(參考圖一所示)。

56193_p1

圖一 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再利用平行與垂直性質(一)

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一)

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一) (The distance from a point to a line in the plane Ⅰ)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教師黃俊瑋

求平面上一點 \(P(x_0,y_0)\) 點到直線 \(L:ax+by+c=0\) 距離問題,是高中課程中重要而基本的問題,此問題出現在平面向量單元裡,課程中並且提供了公式解:

\(\displaystyle d(P,L)=\frac{|ax_0+by_0+c|}{\sqrt{a^2+b^2}}\)

而這個公式 除了可用以推導出平面上兩平行直線之距雄公式之外,亦可推廣至空間中,求一點 \(P(x_0,y_0,z_0)\) 點到平面 \(E:ax+by+cz=0\) 距離問題。

儘管「代公式」的方式簡便而快速,但事實上,除了公式解之外,尚存在許多不同的解法,這些解法分屬於高中坐標幾何、向量幾何與三角學等課程範疇,若不考慮各解法背後的邏輯關係,在學完相關單元後,可以由此問題出發,進行一題多解,將坐標幾何、向量幾何相關單元中的重要概念,作一連結,而當中的許多方法與想法,亦可進一步用於空間中點、線、面相關距離問題。以下,我們以實際問題為例,在本文以及〈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二)〉、〈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三)〉等文裡,提供公式解之外,共七大類,近20種解法,除了討論各類解法所涉先備知識,以及這些方法與空間中相關問題之間的連結。

空間向量的外積及幾何意義

空間向量的外積及幾何意義 ( The cross product and its geometric interpretation )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現今高二下有關空間向量的教材提到,若 \(\overrightarrow a= ({a_1},{a_2},{a_3})\) 與 \(\overrightarrow b= ({b_1},{b_2},{b_3})\) 為空間中的兩向量,則定義 \(\overrightarrow a\) 與 \(\overrightarrow b\) 兩向量之外積

\(\overrightarrow a\times \overrightarrow b=(\left| {\begin{array}{*{20}{c}} {{a_2}}&{{a_3}}\\ {{b_2}}&{{b_3}}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a_3}}&{{a_1}}\\ {{b_3}}&{{b_1}}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a_1}}&{{a_2}}\\ {{b_1}}&{{b_2}} \end{array}} \right|)\)。

另一方面,空間中 \(\overrightarrow a= ({a_1},{a_2},{a_3})\) 與 \(\overrightarrow b= ({b_1},{b_2},{b_3})\) 兩向量所張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為:

\(A = \sqrt {{{\left| {\begin{array}{*{20}{c}} {{a_2}}&{{a_3}}\\ {{b_2}}&{{b_3}} \end{array}} \right|}^2} + {{\left| {\begin{array}{*{20}{c}} {{a_3}}&{{a_1}}\\ {{b_3}}&{{b_1}} \end{array}} \right|}^2} + {{\left| {\begin{array}{*{20}{c}} {{a_1}}&{{a_2}}\\ {{b_1}}&{{b_2}} \end{array}} \right|}^2}}\)

眼尖的讀者,不難發現  \(\overrightarrow a\times\overrightarrow b\) 之長恰為此平行四邊形之面積值,即 \(A = \left| {\overrightarrow a\times\overrightarrow b }\right|\)。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