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論

天球

天球 (Celestial Sphere)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鍾豪

天球 (celestial sphere),是個假想的球面,其球心、自轉軸皆和地球一樣,但半徑無限大。天球並無遠近的概念,所有天空中的物體,無論是人造衛星、月亮,或是遙遠的天體,都可投影到天球上。天球在描述天空中的物體時,是十分重要且方便的工具。

當我們描述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時,例如紐約市、聖母峰等,會使用經緯度座標。當我們描述天空中的星星時,就需使用天球座標。天球是個二維的球面,所以無論哪一種天球座標,都僅需要兩個參數。常見的天球座標有「地平座標系」和「赤道座標系」兩種。

宇宙論
沉睡的怪獸黑洞:臺灣旅美科學家馬中珮發現超大黑洞

沉睡的怪獸黑洞:臺灣旅美科學家馬中珮發現超大黑洞

沉睡的怪獸黑洞
科學Online特約編譯 柯廷龍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王名儒 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Behemoth Black Hole Found in an Unlikely Place, NASA

天文學家利用哈伯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的雙子星望遠鏡,在太空中一個比較稀疏的區域發現了一個超大黑洞,質量有太陽170億倍大。這次的發現告訴我們這種「怪獸」物體可能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常見。目前最大的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210億倍,它坐落在后髮座星系團,一個擁有1000星系的星系團,新發現的黑洞只比它小一些。

宇宙論
[講座]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講座]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講座]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隨著許多科幻片以及以科學家為題材的電影紛紛上映,觀眾在觀賞的同時,在心中不免也經常出現許多疑問:電影中究竟有那些劇情有具體科學根據?有哪些是符合真實情況?

CASE秉持著「科學求真」的理念,特別舉辦電影講座,邀請相關專家開講,和大家暢談電影中的科學。10月初上映的《絕地救援》,電影講座將在11月6日開講,邀請觀眾一同來參與!

▉ 劇情簡介

故事敘述一名太空人馬克·瓦特尼和同伴在火星執行任務時被迫撤返地球,但途中馬克遭強烈的風暴而與同伴分離並被判定死亡。

幸運生還的馬克發現自己被孤獨地受困,他試圖以微薄的物資和機智來使自己生存下去;儘管成功發出訊號至地球,但他仍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著回家。

宇宙論
[講座]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14]一方程式見宇宙

[講座]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14]一方程式見宇宙

2015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第14期-「一方程式見宇宙:愛因斯坦方程式100周年」
To see the universe in an equation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可說是二十世紀的兩大物理學革命,兩者突破了古典物理學的侷限,分別成功詮釋了宏觀宇宙與微觀宇宙的世界。探索講座在 2013 年以「沒人懂的量子世界」為題,一探微妙的量子力學領域;今年適逢廣義相對論發表一百週年,探索講座將再次挑戰艱鉅的任務,引領大家「一方程式見宇宙」,一次八講,搞懂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是物理學家透過宇宙的質能分佈,鋪陳時空變化的一種方式;既均衡又美麗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描述了宇宙從誕生到消亡的演化歷程,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無所不包。然而廣義相對論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在試誤修正的過程中,理論學家使其更趨近於宇宙的真相;廣義相對論也不是純粹的紙上理論,當天文學家試圖用觀測結果加以驗證時,也發現了廣義相對論有其應用價值。這些曲折奧妙的過程,值得你我來巡禮一番。

本次講座循序漸進,初講提綱挈領,先帶大家一窺廣義相對論的概貌;接下來三講將以重力透鏡等天文觀測結果,說明廣義相對論的實證結果,尋找系外類地行星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藉此認識宇宙的演變。在後續的講次中,也會涉及暗物質與暗能量、黑洞與霍金輻射、量子重力場論等等,較為晦澀難明的主題,並嘗試以數學的形式加以解決。無論你對於廣義相對論有多少認識,相信這次講座都將在你的腦海中,激盪出新的火花。

為何可以用哈伯常數估計宇宙年齡

為何可以用哈伯常數估計宇宙年齡 (Why Hubble’s constant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age of the universe)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陳義裕

根據哈伯定律,遠方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且遠離的速度 \(v\) 和距離 \(d\) 成正比,而其間的比例係數 \(H\) 則稱為哈伯常數。寫成數學形式即為:\(v=Hd\)。你可能會在不同的場合聽到人家說,哈伯常數的倒數可以用來做為宇宙年齡的估計,但這是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個不相干的問題。我們都很熟悉所謂的簡諧運動,它指的是一個質量為 \(m\) 的物體在受到一條彈簧常數為 \(k\) 的彈簧之回復力時之運動,其運動方程式之數學形式為

\(m\cdot(\)加速度\()=\)\(k\cdot(\)位移\()~~~~~~~~~(1)\)

哈伯定律以及哈伯常數的進一步說明

哈伯定律以及哈伯常數的進一步說明 (More on Hubble’s law and Hubble’s constant)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陳義裕

人類觀星並對之做紀錄與分析雖然已有數千年,但受限於肉眼以及過去望遠鏡解析度的不足,所觀察到的星體幾乎都在本銀河系裡面,這現象持續到 1920 年代,才因為更大望遠鏡的建造、以及天文學家發現了更可靠的距離測量方式而有了改觀。至此,人們才意識到宇宙中有許許多多和本銀河系相仿的星系,而且它們和我們之間的距離,與肉眼便能見到的那些(本銀河系的)星星相比,簡直是遙不可及!

哈伯 (Edwin Powell Hubble, 1889-1953) 在 1929 年整理了前人以及自己的觀測資料,以不同星系相對於太陽的遠離速度當成縱軸,把星系相對於我們的距離當成橫軸,畫出了類似圖一的結果(這是將哈伯原始數據重新繪製,原因詳見後述)。這些數據點看起來相當散亂,在一般的實驗中,我們可能不會很有信心地以線性函數去做近似,但考慮到天文觀測的諸多不確定性,哈伯仍大膽地以一條直線(圖一綠色虛線)去描述這些數據間的關係,並將之詮釋成遠方星系都在遠離我們,且其遠離速度與星系和我們之間的距離成正比。後來所謂哈伯定律 (Hubble’s law) 指的便是這個關係。

Fig1-Hubble Original Plot

圖一 哈伯定律的部份數據圖

宇宙論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涌泉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Criticism of Study Detecting Ripples From Big Bang Continues to Expand

今年三月,宇宙銀河系外偏振背景影像(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以下簡稱BICEP)團隊透過位於南極的BICEP2望遠鏡,觀測到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重力波。若此研究屬實,那麼將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宇宙學研究成果,因為這證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自從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問世以來,就一直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

1280px-South_pole_spt_dsl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宇宙開始的理論,在過去三十年的核心理論是建立在「大爆炸」及「暴脹」之上。所謂的暴脹是指大爆炸後的10−36秒開始,持續到大爆炸後10−33至10−32秒的宇宙空間膨脹狀態,並在宇宙中留下重力波波紋。暴脹解釋了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的諸多特性。

歐洲太空總署最近使用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的數據證明BICEP2所觀測的宇宙中含有足量的星際間塵埃,可能會影響望遠鏡所得到的觀測影像。首位針對BICEP研究成果提出星際間塵埃變數的學者佛洛格(Raphael Flauger)認為「顯而易見地,大部分的信號都是由星際間塵粒所造成的。」

重力波:宇宙真的曾經暴脹

2014年4月1日下午兩點,筆者到臺大物理系凝態館聽演講,座位已經爆滿,連走道都擠得滿滿的,大家都是來聽史丹佛大學物理教授郭兆林的演講。筆者坐在攝影機的後面看著錄影人員準備就緒。一開始主持人介紹郭教授畢業於臺大物理系以及其他的經歷。 這是ㄧ場學術性的演講,現場有許多外籍人士。郭教授用英語先簡單地用幾張投影片介紹宇宙背景輻射、暴脹論、和重力波,並且解釋為什麼重力波在宇宙背景輻射屏幕上所照成的印記能證實暴脹論。宇宙學家相信只有暴脹能加強宇宙早期的重力波,如果宇宙的早期的重力波能被驗證,這一定可增強人們對暴脹論的信念。

[活動] 臺灣科學家郭兆林【世紀大發現 大霹靂的回音】科普演講

1994年及1996年在臺大物理系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2003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物理博士學位,目前任職史丹佛大學的郭兆林教授預定103年4月2日(三)14:20於臺大物理暨凝態館 204 室國際會議廳舉辦一場科普演講。 郭兆林教授自2008年起任職於史丹佛大學物理系及SLAC,和本校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的吳俊輝教授在宇宙學研究上有長期的合作關係,預定於今年四月至六月間至本校擔任吳教授的訪問學者。 今年美東時間3月17日中午,BICEP2研究團隊在美國哈佛-史密松尼恩天文物理中心召開記者會,宣布偵測到來自宇宙暴脹(Cosmic Inflation)的直接證據。郭兆林教授以及該計畫的其它領導人在記者會上展示了史上第一個由重力波所遺留下來的影像,被喻為大霹靂之初所留下來的震波。該項重大發現同時也對近代物理的兩大領域量子力學及廣義相對論,提供了彼此相互關聯的強力證據。

科學家發現決定性證據 支持長期受爭議的宇宙膨脹理論 (cosmic inflation theory)

宇宙的生成,生命的誕生,向來是科學、哲學,甚至是宗教學上讓人探究的議題。數百年來,在科學界中,多有天文物理理論輩出,然而卻始終因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沒有一個單一理論能完全排除其右。而在臺北時間3月18日凌晨時分,美國麻州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團隊,發表震驚世人的研究成果,他們表示由BICEP2天文望遠鏡長期在南極觀測的結果,強烈地支持「宇宙膨脹理論 (cosmic inflation theory)」,其證據不僅充分,並解決了一些長期使天文物理學家困惑的謎團。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