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聞
2017 天文大事紀

2017 天文大事紀

2017年天文大事紀

自由撰稿者陳彥淳編譯/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Astronomy Calendar of Celestial Events for Calendar Year 2017

2017 年的天空一樣熱鬧,從1月的流星雨、2月的日環食到6月的土星衝日等等,幾乎都是肉眼可以觀賞的天文事件,重要的日期和時間請參考本文。本文的所列時間皆為中原標準時間。

▉ 一月

◕ 3-4日──象限儀座流星雨。象限儀流星雨是一個略高於平均流量的流星雨,通常在其高峰期每小時可觀察到近40顆流星。它是由在2003年發現的已滅絕彗星2003EH1的塵埃粒子產生的流星雨,流星雨時間從1月1日至1月5日,高峰期出現在3日到4日的夜晚。月亮下山的午夜後將是最佳觀賞時間。流星會從星座牧夫座輻射,但可在天空中的任何地方出現。

新聞
【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物質在平面世界裡的奇異現象

【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物質在平面世界裡的奇異現象

物質在平面世界裡的奇異現象 (Strange phenomena in matter’s flatlands)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 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 郭光宇責任編輯

今年獲獎的研究開啟了一扇大門,讓人看到未知世界裡物質的新奇形態。2016的諾貝爾物理獎一半由華盛頓大學的大衛・索勒斯(David J. Thouless),另一半則由普林斯頓大學的鄧肯・哈爾丹(F. Duncan M. Haldane)及布朗大學的麥克・克斯特利茲(J. Michael Kosterlitz)共享此殊榮。他們的研究為人類理解物質的奧秘帶來突破性的發展,也為新穎材料的研發開創了新的前景。

大衛・索勒斯、鄧肯・哈爾丹及麥克・克斯特利茲使用了先進的數學方法,來解釋物質在異常狀態(如超導體、超流體或磁性薄膜)下出現的奇異現象。相較於真實世界的三維空間(包括長、寬、高的空間),克斯特利茲與索勒斯研究二維平面世界里發生的現象,即在物體的表面,或是極薄的介面上所出現的現象。而哈爾丹則研究極為纖細的、甚至可以視為一維空間的線狀物質。

新聞
【20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特別報導】發現自噬作用機制

【20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特別報導】發現自噬作用機制

發現自噬作用機制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20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桂冠,頒給發現自噬作用機制的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教授。巨自噬作用 (Macroautophagy) 後來稱作自噬作用 (autophagy),是演化保留下來的作用之一,因此真核生物能透過雙層膜的囊泡 (vesicle),將所隔離的部分細胞質成分,運送至溶體 (lysosome) 進行消化,以便再利用。

新聞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特別報導】如何將分子變成機器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特別報導】如何將分子變成機器

如何將分子變成機器
林宇軒,曹一允,蔡蘊明合譯

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Jean-Pierre Sauvage (索瓦),Sir J. Fraser Stoddart (史托達特爵士),和Bernard L. Feringa (費倫加),這是因為他們開發出了比頭髮還要細上千倍的分子機器,這是關於他們如何將化學分子連結在一起並設計出各種機器,包括微型電梯,馬達以及微型肌肉的故事。

你到底能製造出多小的機器?這是得過諾貝爾獎的費曼(Richard Feynman)在1984年的一個前瞻性的演講中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費曼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1950年代對奈米科技發展所做的預測。赤著腳,上身穿著一件粉紅色的polo衫,下身是一條嗶嘰短褲,他轉過身來面對聽眾說道“現在讓我們來談談那個製造具有可移動的零件的微小機器的可能性吧”。

新聞
臺大梁次震中心成功發射 伽瑪射線爆人造衛星望遠鏡

臺大梁次震中心成功發射 伽瑪射線爆人造衛星望遠鏡

臺大梁次震中心成功發射 伽瑪射線爆人造衛星望遠鏡
臺灣大學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LeCosPA) 新聞稿

UFFO 望遠鏡升空了!一個為追蹤伽瑪射線爆早期光芒的太空望遠鏡,安裝在羅蒙諾索夫衛星上,今日由俄國聯盟號2.1a火箭從東方航天港發射場(Vostochny Cosmodrome)發射升空。

02vv

聯合號火箭(Soyuz-2.1a)矗立在東方港航天發射場的發射台上。(圖片來源:臺大梁次震中心提供)

UFFO國際團隊2 開發一個具追蹤光源的太空望遠鏡3 ,可以偵測由伽瑪射線爆(Gamma-Ray Burst, GRB)初期(<1分鐘)所放出的X光、紫外光及可見光。伽瑪射線爆是宇宙中從大霹靂創生以來最猛烈的爆炸。這個太空望遠鏡安裝於羅蒙諾索夫(Lomonosov)衛星上,並在俄國遠東地區新建的東方航天港火箭發射場(Vostochny Cosmodrome) 首次發射。這個UFFO/Lomonosov 衛星將要觀測伽瑪射線爆初期亮度暴增的階段,將開展伽瑪射線爆研究的新視野,以增進人類了解早期宇宙狂暴的一面。

新聞
沉睡的怪獸黑洞:臺灣旅美科學家馬中珮發現超大黑洞

沉睡的怪獸黑洞:臺灣旅美科學家馬中珮發現超大黑洞

沉睡的怪獸黑洞
科學Online特約編譯 柯廷龍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王名儒 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Behemoth Black Hole Found in an Unlikely Place, NASA

天文學家利用哈伯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的雙子星望遠鏡,在太空中一個比較稀疏的區域發現了一個超大黑洞,質量有太陽170億倍大。這次的發現告訴我們這種「怪獸」物體可能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常見。目前最大的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210億倍,它坐落在后髮座星系團,一個擁有1000星系的星系團,新發現的黑洞只比它小一些。

新聞
[影音] 梶田隆章:「重力波偵測-The KAGRA project」講座

[影音] 梶田隆章:「重力波偵測-The KAGRA project」講座

梶田隆章:「The KAGRA project」(重力波偵測)
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候選人黃士炘、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暨化學所副研究員章為皓 撰文

◕ 講題:「The KAGRA project」(重力波偵測)

◕ 時間:2015/12/21(一) 15:30

◕ 地點:中研院物理所大猷館演講廳

◕ 講者: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 梶田隆章教授


2015年甫出爐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梶田隆章教授於12月21日蒞臨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演講,介紹了日本測量重力波的前沿研究,特別是KAGRA偵測器(神樂)偵測器的建造進度與營運目標,以及加入全球重力波網路的未來規畫。

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一年之後,愛氏預測了重力波的存在。那麼重力波到底是什麼?或是說重力波可能是怎麼產生的?從古典電磁學出發,帶電粒子加速運動會放出電磁輻射。相同地,帶有質量的天體加速運動,會輻射出重力波。換言之,由能量或質量分布所決定的時空結構,將因著能量或質量分布的巨大擾動,產生漣漪般的波動。但是愛氏也同時也提到重力波可能太微弱,而恐怕無法觀測到,否則人類可能早從月球繞地獲知重力波的存在。

重力波的追尋,直接關乎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和人類對時空的瞭解。從1920年起,興起追尋重力波的熱潮,然而四十年過去了,結果叫人沮喪,引出了爭辯不休的正反學說[1]。1969年似乎出現了報春訊的知更鳥。Joseph Weber 教授架設了數個相距千里鋁棒,應變靈敏度能達  1015 10−15 數量級為的偵測器,首先捕捉到類似重力波的訊號。由於Weber 教授設施的靈敏度仍遠低於理論所需的靈敏度(  1022 10−22 ~  1023 10−23 )[2],加上該觀察未能再現,物理學家們並未認為他們測到了重力波。

新聞
2016年的天文大小事

2016年的天文大小事

2016年的天文大小事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Astronomy Calendar of Celestial Events for Calendar Year 2016

2016年的天文事記包括觀賞月球盈缺、流星雨、日蝕月蝕、天體的合衝等諸多天文現象的日期與時間。本文所列出的,幾乎都是大家用肉眼就可以觀賞的天文事件,不過有一些仍會需要雙筒望遠鏡,才能看到最佳的景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本文所述時間皆為世界標準時間(UTC),並非臺灣的當地時間。

▉ 一月

◕ 3-4日的象限儀座流星雨──象限儀座流星雨屬於中大型的流星雨,最高峰時可以達到每小時40顆流星。象限儀座流星雨來自2003年發現的熄火彗星2003 EH1所殘留的宇宙塵。每年的一月1日至5日都可以觀賞到這場流星雨,而今年的峰期將會是3日的晚上至4日的清晨。雖然當天的娥眉月會影響最亮的流星的可視度,但是如果耐心等待,還是可以觀賞到壯觀的流星雨。最好的觀賞地點會是午夜後光害小的場所。流星會從牧夫座的方位射出,但是整個天空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影。

新聞
【2015諾貝爾化學獎特別報導】DNA修補─為生命提供化學的穩定

【2015諾貝爾化學獎特別報導】DNA修補─為生命提供化學的穩定

DNA修補─為生命提供化學的穩定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蔡蘊明編譯

從一個細胞到另外一個,從一個世代到另外一個,控制人類形體的基因資訊在我們的體內流傳了千百年,它不斷地受到來自於環境的攻擊,但讓人驚訝的仍能保持完整。Tomas Lindahl(林達爾)、Paul Modrich(莫瑞克)、與Aziz Sancar(桑賈爾)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因為他們繪製並解釋了細胞如何修補它的DNA而保護了基因的訊息。

你到底是誰的依據,是在精子裡的23條染色體與卵子裡的23條染色體結合時所建立的,合起來它們形成了你體內最原始版本的基因體,亦即你的基因物質。所有需要用來創造你的基因資訊都存在於那個結合,如果有人將那些DNA的分子從這第一個細胞中抽出,並將它們排列起來,將會有兩公尺之長。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