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危機:水、糧食、能源、環境

水資源分配、河川與海洋汙染、土壤污染、土壤鹽化與退化、人口爆炸與糧食危機、環境汙染(交互作用、跨地域性)、能源短缺

模仿光合作用機制的仿生創意與減碳契機

模仿光合作用機制的仿生創意與減碳契機 (Microalgae to Capture co2)
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周鴻騰

挑戰與危機:將地球的大氣層類比想像為一個碳浴缸 (Carbon bathtub),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量最多)好比是從水龍頭流出來的水(碳源),而森林、濕地、海洋、土壤、大氣層等多種管道則是二氧化碳的去處,就好比是小小的出水口(碳匯)。現在的情況是二氧化碳排入大氣的速度比移除的速度快,而碳浴缸將會愈來愈滿,快超過地球能夠承受的能力 (Carrying capacity)。

能源回收之水處理裝置―電容去離子模組

能源回收之水處理裝置―電容去離子模組(Energy Recovery of Water Treatment Device: The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System)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陳以安

電容去離子技術近年來受到各界矚目,對於海水淡化、重金屬去除、放流水再淨化、特殊廢水目標物選擇性去除等應用,都被看好將來有望克服就有技術遇到的瓶頸,成為新一代水處理裝置。而優化這個標榜著環境友善、省能的水處理裝置,除了透過研發內部使用的多孔材料、針對裝置使用目的來進行材料改質或與其他材料進行結合,以達到良好水處理效果之外,也可透過裝置的操作手法,例如裝置充放電的電流、電壓控制,電源線路連接裝置的設計,或裝置彼此的線路連接方式及處理液體的流通方式等,達到有效利用、回收能源的目的。本篇文章將介紹電容去離子裝置能源回收的原理、操作、計算以及應用。

奈米建築師—有序奈米材料

奈米建築師—有序奈米材料(Nano Architect: Ordered Nano Materials)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生 游得君

近十年來,環境保護的議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由於高度工業化發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專家學者不斷再開發新的技術可以更有效的去除污染物。就在這個時候奈米材料的出現,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來控制材料孔洞的大小和排列方式,來改變及提升它的物理化學特性,讓特定的原子、分子、離子結合在孔洞材料的表面,甚至深入到材料內部,此性質能被廣泛應用在環境上污染物的去除。

能源回收之水處理裝置―電容去離子模組

能源回收之水處理裝置―電容去離子模組(Energy Recovery of Water Treatment Device: The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System)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陳以安

電容去離子技術近年來受到各界矚目,對於海水淡化、重金屬去除、放流水再淨化、特殊廢水目標物選擇性去除等應用,都被看好將來有望克服就有技術遇到的瓶頸,成為新一代水處理裝置。而優化這個標榜著環境友善、省能的水處理裝置,除了透過研發內部使用的多孔材料、針對裝置使用目的來進行材料改質或與其他材料進行結合,以達到良好水處理效果之外,也可透過裝置的操作手法,例如裝置充放電的電流、電壓控制,電源線路連接裝置的設計,或裝置彼此的線路連接方式及處理液體的流通方式等,達到有效利用、回收能源的目的。本篇文章將介紹電容去離子裝置能源回收的原理、操作、計算以及應用。

以生命週期評估方法計算農業行為的環境衝擊

以生命週期評估方法計算農業行為的環境衝擊(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lanting)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袁光宇

我們吃的食物種類上百種,每種食物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種植方式產出、運輸,最後擺上餐桌成為美味佳餚,你曾經想過餐桌上的米飯怎麼來的嗎?你知道每天吃的蔬菜會對全球暖化造成多少影響嗎?不同的種植方式與不同的作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要如何計算這些環境衝擊,讓農民在作物或種植方法的選擇上,既能兼顧經濟效益,又能減少環境破壞,也讓我們在選擇環境友善的食物上有更清楚明確的選擇呢?

未來,擺脫冷氣的夏天-輻射冷卻裝置

未來,擺脫冷氣的夏天-輻射冷卻裝置 (Get Rid of Air Conditioners in the Future Summer- The Passive Radiative Cooling Device)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陳以安

隨著全球暖化,夏天襲來的熱浪讓人按捺不住,逼不得已,幾乎要開上一整天的冷氣驅走了屋內炙熱煩躁又潮濕的空氣,卻在室外帶來更多的廢熱以及家家戶戶可觀的電費帳單。我們都知道,要主動把室內的熱移到比室內溫度更高的室外,就得耗費能源才辦的到。但,有沒有可能使用被動式散熱裝置,使裝置同時具有不易吸收室外的熱,以及容易散出室內熱的特性,代替冷氣,達到零運轉耗能且良好降溫效果呢?

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下)

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下)(Introduction of Drought Contingency procedure in Taiwan 2015 (II))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電腦輔助工程組博士班 陳奕竹/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副執行長 謝維權

連結: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上)

三、104 年旱災應變過程

表一、104 年旱災應變過程

時間 事件 / 應變
103/11/17 水利署成立「旱災經濟部水利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
103/12/2 經濟部成立「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
104/2 各水庫蓄水率僅剩 3 至 5 成
104/2/26 中央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104/3/27-5/8 於水利署 10 樓成立旱災應變中心
104/5/20 受梅雨影響,北部及中部區域旱情大為紓解
104/5/25 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撤除
104/6/8 水利署應變小組解編

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上)

104年臺灣旱災作為介紹(上)(Introduction of Drought Contingency procedure in Taiwan 2015 (I))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電腦輔助工程組博士班 陳奕竹/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副執行長 謝維權

民國 103 年 9 月至 104 年 6 月間,臺灣發生了嚴重旱災,103 年 10-11 月發生了自民國 36 年來氣象局有完整 13 平地測站降雨最少的紀錄,旱災期間長達 9 個月,稱為 104 年旱災。由於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全民防災」,因此本文將簡介本次旱災概況以及政府應變過程,期望能讓一般民眾提升旱災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能更加了解本次旱災事件。

核能與太陽能發電碳排放之生命週期評估

核能與太陽能發電碳排放之生命週期評估(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Evaluat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Solar Electric and Nuclear Power)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許桓瑜

發電方式的選擇須顧及許多面向,包括國家政策、經濟效益、穩定性、運轉操作、以及環境問題等,在現今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趨勢下,各種發電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便顯得相當重要。其中太陽能發電與核能發電因為運轉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二氧化碳,被認為是無碳的發電方式。然而,如以本研究群許桓瑜先前所介紹之生命週期評估方法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檢視,太陽能發電與核能發電從原料、製造、營運、廢棄處理等各階段,皆會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本文將討論利用生命週期評估方法計算核能發電及太陽能發電的碳排放衝擊。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