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

生物防治、外來種、再生能源、生質能源、環境保育、生態工法、生物放大

海上漏油事件的處理

海上漏油事件的處理 (Ocean Oil Spills Clean-up)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郭毓璞

電影《怒火地平線》改編自 2010 年墨西哥灣的鑽油平台「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 的海上公安意外,電影詳實的描述了所屬的英國石油公司以及鑽油平台管理者之間的矛盾以及誤判形勢導致平台爆炸的關鍵決策,事發後即時的救災應變雖然拯救了九成的人命,但隨著鑽油平台事故最後階段的切管封井失敗,也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海上漏油污染事件,據估計 2010 的 4 月到 7 月之間,總共洩漏了 320 萬桶石油,相當於目前全伊朗的單日產量。

雖然台灣附近的外海並沒有鑽油平台,但對於海上漏油事件也並不陌生,除了 2001 年知名的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以外,近年也有過多次砂石船以及貨輪的擱淺漏油事件,2016 年三月的德翔貨輪擱淺於石門外海,九月更因莫蘭蒂颱風的影響,導致中國籍輪船於金門擱淺漏油,都引起許多民眾和環保人士關注。

珊瑚 V

珊瑚 V (Coral V)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連結: 珊瑚 IV

臺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由於有黑潮流經,海水溶氧充足且水質佳,緊鄰全球海洋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珊瑚三角地帶(The Coral Triangle,圖十一),使得臺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極高:臺灣擁有全世界 10% 的海洋生物物種,其中包含全世界 40% 的珊瑚種類。

珊瑚 IV

珊瑚 IV (Coral IV)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連結: 珊瑚 III

現生的珊瑚礁以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分布最廣,多樣性也最高。若依型態珊瑚礁可粗分為裙礁 (fringing reef)、環礁 (atoll) 和堡礁 (barrier reef) 三大類。裙礁又稱緣礁,分布在陸地周圍與潮間帶接壤處,是最簡單也常見的類型

珊瑚 III

珊瑚 III (Coral II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連結: 珊瑚 II

傳統上,珊瑚的分類主要是依據珊瑚蟲碳酸鈣骨骼的表面形態與排列方式等外部特徵。近年來因為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傳統的生物分類法受到挑戰與變革,珊瑚的分類與親緣關係等研究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

珊瑚 II

珊瑚 II (Coral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連結: 珊瑚 I

多數的珊瑚體內居住有共生藻(zooxanthellae,蟲黃藻),珊瑚共生藻屬於單細胞的渦鞭藻類,能吸收利用珊瑚蟲的含氮代謝廢物,並將珊瑚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藉由光合作用轉換為醣類,不僅供應共生藻自身生長所需

珊瑚 I

珊瑚 I (Coral 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海洋環境裡常見的珊瑚 (coral) 看似植物或岩石,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動物(圖一)。牠們隸屬於刺絲胞動物門 (Phylum Cnidaria,又稱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 (Class Anthozoa,Anthozoa 意為 flower animal)

以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研究野生動物

以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研究野生動物 (Using th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to Study Wild Animals)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野外調查經常是生態學與動物學研究的重要環節。研究人員於自然環境中觀察或進行實驗,蒐集所需資料,在經過後續的數據分析後,據以回答研究初期所提出的問題。舉野生動物研究為例,研究人員通常必須在自然環境中利用各種技術來偵查、辨認、捕捉、標記與追蹤野生動物,以取得所需樣本。然而在自然環境中研究野生動物,是一件困難且具危險性的任務,因為許多野生動物分佈在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外

優勢物種與關鍵物種

優勢物種(Dominant Species)與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 林彥瑾

我們在學習有關生態系的知識時,都聽過針葉林生態系、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等名詞,這些生態系的命名是由該生態系群集中的優勢種來決定的;例如臺灣的針葉林生態系以冷杉和鐵杉兩種針葉樹為主要組成物種,而涼溫帶針闊葉混合林則以紅檜、扁柏兩種針葉樹和殼斗科植物(闊葉喬木)為主要組成物種(圖一),故而命名之。

營養層階

營養層階 (Trophic Cascad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陶韻婷

以往在學習生態相關概念時,多以生態金字塔 (ecological pyramid, trophic pyramid) 的方式,呈現由下往上 (bottom-up) 的觀點,如圖一,吸收太陽能量或其他能量的自營生物在底端,由生產者一路向上方的消費者傳遞能量。然而從20世紀到21世紀初,科學家不斷觀察到,生態系統中失去高級消費者或掠食者時失去平衡的現象,由上而下 (top-down) 的觀點逐漸被重視

存活曲線

存活曲線 (Survivorship Cur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葉俊偉

在超過一個世紀以前,壽險產業正剛開始起步,壽險公司為了估算出每個年齡層的人平均還有多少壽命而著手開始發展生命表 (life table),即每個族群的特定年齡層的存活模式。

為了建構生命表,我們需要先找出一個同齡群 (cohort,即年齡相同的一群個體),接著追蹤每個年齡層的死亡個體數,並且計算同齡層中從一個年齡層到下一個年齡層的存活率。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第十次國民生命表統計,在民國 98~100 年的生命表(表一)可以顯示很多的資訊,例如:整體而言,年齡越大,死亡率越高;另外,0~10 歲的死亡率較 10~20 歲高。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