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觀察和認識星空
8月21日日全食專題

8月21日日全食專題

8月21日日全食專題 (Topic for Sun Eclipse)

日食,又作「日蝕」「1」「2」,包含了日全食、日環食及日偏食三種「1」。日全食發生時月亮剛好完全遮蔽太陽,只露出太陽的美麗的外層大氣被稱為日冕。對美國的觀眾來說這是一種罕見的,千載難逢的事件。上次美國是在1979年觀察到日全食,下次要到2024年才會再有機會看到。日全食的路徑將從太平洋開始,通過了美國的中心移動。然後在大西洋結束。在俄勒岡州,愛達荷州,懷俄明州,內布拉斯加州,密蘇里州,肯塔基州,田納西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部分地區可見。日偏食則是在南美洲北部以及大部分北美洲可以觀測得到。臺灣無法觀測到。

[物理史] 荷蘭天文學家法比利薩斯 (Johannes Fabricius) 觀測到太陽黑子

荷蘭天文學家法比利薩斯觀測到太陽黑子 (Dutch astronomer Johannes Fabricius observes sunspots)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楊信男教授、蕭如珀
(譯自APS News,2015年3月)

凡爾納 (Jules Verne) 在他的古典科幻小說《從月球到地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中提及一位 17 世紀的天文學家法比利薩斯 (Johannes Fabricius)。在小說中,法比利薩斯 (Johannes Fabricius) 宣稱他曾從望遠鏡中看到居住於月球上的外星人。外星人是虛構的,但法比利薩斯卻真有其人。這位荷蘭人是最先從望遠鏡觀測到太陽黑子的其中一位,也是最早確認黑子的人,貢獻雖小但卻很重要,因當時天文學正處於兩個競爭的太陽系模型的抉擇關頭。

地球的起源
4月22日地球日專題 – 地球科學篇

4月22日地球日專題 – 地球科學篇

地球日 (Earth Day) 最早於1970年開始辦起。當初是由和平倡議者約翰·麥康諾 (John McConnell) 向聯合國提出,於1970年3月21日舉辦地球日,以向地球致敬並宣揚和平的觀念。不過我們現在在每年4月22日慶祝的地球日,則是在1970年4月22日於美國校園興起,並在1990年開始遍布全球,以關注環境議題為主的活動。

地球推測誕生於46億年前。至今這顆行星上充滿各式各樣的生物,也經歷過5次的生物大滅絕。這一次我們先從地球科學的角度開始,來認識地球吧。

天體運動
2017 天文大事紀

2017 天文大事紀

2017年天文大事紀

自由撰稿者陳彥淳編譯/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Astronomy Calendar of Celestial Events for Calendar Year 2017

2017 年的天空一樣熱鬧,從1月的流星雨、2月的日環食到6月的土星衝日等等,幾乎都是肉眼可以觀賞的天文事件,重要的日期和時間請參考本文。本文的所列時間皆為中原標準時間。

▉ 一月

◕ 3-4日──象限儀座流星雨。象限儀流星雨是一個略高於平均流量的流星雨,通常在其高峰期每小時可觀察到近40顆流星。它是由在2003年發現的已滅絕彗星2003EH1的塵埃粒子產生的流星雨,流星雨時間從1月1日至1月5日,高峰期出現在3日到4日的夜晚。月亮下山的午夜後將是最佳觀賞時間。流星會從星座牧夫座輻射,但可在天空中的任何地方出現。

物理模擬影片九: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石明豐教授

72948_p1

這個程式模擬克卜勒三大定律中的第一和第三定律,一個彗星以橢圓軌道繞著恆星公轉且此恆星是此橢圓的一個心;此外,此彗星和恆星的中心的連線在固定時間裏,所掃過的面積也會相同。

太空探測
臺大梁次震中心成功發射 伽瑪射線爆人造衛星望遠鏡

臺大梁次震中心成功發射 伽瑪射線爆人造衛星望遠鏡

臺大梁次震中心成功發射 伽瑪射線爆人造衛星望遠鏡
臺灣大學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LeCosPA) 新聞稿

UFFO 望遠鏡升空了!一個為追蹤伽瑪射線爆早期光芒的太空望遠鏡,安裝在羅蒙諾索夫衛星上,今日由俄國聯盟號2.1a火箭從東方航天港發射場(Vostochny Cosmodrome)發射升空。

02vv

聯合號火箭(Soyuz-2.1a)矗立在東方港航天發射場的發射台上。(圖片來源:臺大梁次震中心提供)

UFFO國際團隊2 開發一個具追蹤光源的太空望遠鏡3 ,可以偵測由伽瑪射線爆(Gamma-Ray Burst, GRB)初期(<1分鐘)所放出的X光、紫外光及可見光。伽瑪射線爆是宇宙中從大霹靂創生以來最猛烈的爆炸。這個太空望遠鏡安裝於羅蒙諾索夫(Lomonosov)衛星上,並在俄國遠東地區新建的東方航天港火箭發射場(Vostochny Cosmodrome) 首次發射。這個UFFO/Lomonosov 衛星將要觀測伽瑪射線爆初期亮度暴增的階段,將開展伽瑪射線爆研究的新視野,以增進人類了解早期宇宙狂暴的一面。

天文
沉睡的怪獸黑洞:臺灣旅美科學家馬中珮發現超大黑洞

沉睡的怪獸黑洞:臺灣旅美科學家馬中珮發現超大黑洞

沉睡的怪獸黑洞
科學Online特約編譯 柯廷龍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王名儒 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Behemoth Black Hole Found in an Unlikely Place, NASA

天文學家利用哈伯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的雙子星望遠鏡,在太空中一個比較稀疏的區域發現了一個超大黑洞,質量有太陽170億倍大。這次的發現告訴我們這種「怪獸」物體可能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常見。目前最大的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210億倍,它坐落在后髮座星系團,一個擁有1000星系的星系團,新發現的黑洞只比它小一些。

外太空生物學與外星生物學

外太空生物學與外星生物學(Astrobiology and Exobiolog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陶韻婷

在浩瀚的星際世界中究竟有沒有其他生物存在,不僅僅是科幻小說迷好奇的問題,更是科學家們實際研究的領域。最早出現的太空生物學 (astrobiology) 是研究整個遼闊宇宙中生命的起源、演化、分布與未來的發展,希望能找到太陽系中或太陽系以外我們可能棲息的其他星球,同時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與初期演化,並探討地球上的生命能否適應外太空嚴苛的環境。於 2015 年上映的熱門科幻電影,絕地救援 (The Martian),講述太空人主角因意外獨自被遺棄在火星上,試著靠種植馬鈴薯,達到自給自足在地球以外的地方存活的橋段,也是科學家們致力的方向之一。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