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形成與演進

宇宙的形成與演進
[講座]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14]一方程式見宇宙

[講座]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14]一方程式見宇宙

2015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第14期-「一方程式見宇宙:愛因斯坦方程式100周年」
To see the universe in an equation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可說是二十世紀的兩大物理學革命,兩者突破了古典物理學的侷限,分別成功詮釋了宏觀宇宙與微觀宇宙的世界。探索講座在 2013 年以「沒人懂的量子世界」為題,一探微妙的量子力學領域;今年適逢廣義相對論發表一百週年,探索講座將再次挑戰艱鉅的任務,引領大家「一方程式見宇宙」,一次八講,搞懂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是物理學家透過宇宙的質能分佈,鋪陳時空變化的一種方式;既均衡又美麗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描述了宇宙從誕生到消亡的演化歷程,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無所不包。然而廣義相對論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在試誤修正的過程中,理論學家使其更趨近於宇宙的真相;廣義相對論也不是純粹的紙上理論,當天文學家試圖用觀測結果加以驗證時,也發現了廣義相對論有其應用價值。這些曲折奧妙的過程,值得你我來巡禮一番。

本次講座循序漸進,初講提綱挈領,先帶大家一窺廣義相對論的概貌;接下來三講將以重力透鏡等天文觀測結果,說明廣義相對論的實證結果,尋找系外類地行星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藉此認識宇宙的演變。在後續的講次中,也會涉及暗物質與暗能量、黑洞與霍金輻射、量子重力場論等等,較為晦澀難明的主題,並嘗試以數學的形式加以解決。無論你對於廣義相對論有多少認識,相信這次講座都將在你的腦海中,激盪出新的火花。

宇宙的形成與演進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涌泉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Criticism of Study Detecting Ripples From Big Bang Continues to Expand

今年三月,宇宙銀河系外偏振背景影像(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以下簡稱BICEP)團隊透過位於南極的BICEP2望遠鏡,觀測到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重力波。若此研究屬實,那麼將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宇宙學研究成果,因為這證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自從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問世以來,就一直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

1280px-South_pole_spt_dsl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宇宙開始的理論,在過去三十年的核心理論是建立在「大爆炸」及「暴脹」之上。所謂的暴脹是指大爆炸後的10−36秒開始,持續到大爆炸後10−33至10−32秒的宇宙空間膨脹狀態,並在宇宙中留下重力波波紋。暴脹解釋了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的諸多特性。

歐洲太空總署最近使用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的數據證明BICEP2所觀測的宇宙中含有足量的星際間塵埃,可能會影響望遠鏡所得到的觀測影像。首位針對BICEP研究成果提出星際間塵埃變數的學者佛洛格(Raphael Flauger)認為「顯而易見地,大部分的信號都是由星際間塵粒所造成的。」

[講座] 2014春季展望【宇宙大探索─從光明到黑暗!】系列演講

2014春季展望【宇宙大探索─從光明到黑暗!】系列演講

poster-large今年國際上充滿了「天文、太空、宇宙」的氛圍,因此2014年春季的系列「宇宙大探索—從光明到黑暗!」各場邀請演講將環繞這個主軸,發展出八個方向的演講:這一系列將從彗星探索開始,到行星形成、恆星黑洞、星系形成和活躍星系核、宇宙微中子、暗物質,直到暗能量和宇宙本來面貌!

春季系列所邀請的展望講座,分別來自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物理系、臺灣大學物理系與天文所,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LeCosPA)等科研教育機構,受邀的講座將從各人的專業領域,提供聽講民眾天文宇宙的科學知識和邏輯思考。我們相信,今年的春季展望系列又將會是一季收穫豐富的科學饗宴!

時 間:
2014/04/11 ~ 2014/06/13
每週五晚間7:00 ~ 9:00(6:30 開放依序入場)

地 點:
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一樓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

孫維新 
臺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陳丕燊
臺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活動] 臺灣科學家郭兆林【世紀大發現 大霹靂的回音】科普演講

1994年及1996年在臺大物理系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2003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物理博士學位,目前任職史丹佛大學的郭兆林教授預定103年4月2日(三)14:20於臺大物理暨凝態館 204 室國際會議廳舉辦一場科普演講。 郭兆林教授自2008年起任職於史丹佛大學物理系及SLAC,和本校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的吳俊輝教授在宇宙學研究上有長期的合作關係,預定於今年四月至六月間至本校擔任吳教授的訪問學者。 今年美東時間3月17日中午,BICEP2研究團隊在美國哈佛-史密松尼恩天文物理中心召開記者會,宣布偵測到來自宇宙暴脹(Cosmic Inflation)的直接證據。郭兆林教授以及該計畫的其它領導人在記者會上展示了史上第一個由重力波所遺留下來的影像,被喻為大霹靂之初所留下來的震波。該項重大發現同時也對近代物理的兩大領域量子力學及廣義相對論,提供了彼此相互關聯的強力證據。

科學家發現決定性證據 支持長期受爭議的宇宙膨脹理論 (cosmic inflation theory)

宇宙的生成,生命的誕生,向來是科學、哲學,甚至是宗教學上讓人探究的議題。數百年來,在科學界中,多有天文物理理論輩出,然而卻始終因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沒有一個單一理論能完全排除其右。而在臺北時間3月18日凌晨時分,美國麻州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團隊,發表震驚世人的研究成果,他們表示由BICEP2天文望遠鏡長期在南極觀測的結果,強烈地支持「宇宙膨脹理論 (cosmic inflation theory)」,其證據不僅充分,並解決了一些長期使天文物理學家困惑的謎團。

大爆炸紀念日:六個宇宙大爆炸的迷思

西元1964年,兩位來自美國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試圖架設一個更好的天線,結果卻意外揭開了宇宙的起源。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所接收到的無線電嘶嘶聲,為第一次證實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信號。這個遺留輻射(relic glow)源於大爆炸,並散布在整個宇宙。 這個發現證實了大爆炸理論,也是現今對宇宙起源的最佳解釋。彭齊亞斯和威爾森也因這項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已經幫助我們了解宇宙的年齡、形狀和組成,以及相關的發展細節。但幾乎與每一個新發現一樣,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來的是更加令人傷腦筋的新問題。

[新聞] 北一女師生高瞻團隊在鹿林天文台 拍攝到亮度正在上升的超新星SN 2013ej爆發!

北一女師生高瞻團隊,在位於M74星系的超新星SN 2013ej正式被確認之前15小時,即已在鹿林天文台拍攝到光度正在上升的超新星SN 2013ej爆發!根據團隊指導教授,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觀測到超新星誕生時所發出之X光爆的清大天文所江國興教授表示:「根據星等的判斷,我們拍到了光度正在上升的超新星爆發,對於超新星的研究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以目前資料看來,SN 2013ej爆發後,北一女中是全世界第 1 個拿到光度資料的團隊!SN 2013ej最早是由Lick天文台的超新星搜尋團隊(Lick Observatory Supernova Search)於世界時2013年7月25日10點18分確認為超新星,而北一女師生團隊事實上在世界時7月24日19點18分(臺灣時間為7月25日3點18分),即已於中央大學位於鹿林的天文台拍攝到該顆超新星,並且提供了第一個經過校對的亮度數據。由於北一女中觀測到的日期很早,尚未達到這顆超新星的最大亮度,因此也提供研究超新星爆發早期的重要資訊。江教授說:「事實上,我們的數據是全球第一個用不同濾鏡得到的,第一個拍攝到與正式的發現者是沒有用濾鏡觀測,因此最有意義的第一個光度資料是由我們團隊所貢獻。」

高次元空間

高次元空間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蔡哲銘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圖片來源:sweetie187@flickr

對一般人而言,「空間」是日常活動的領域。而對數學家而言,「空間」則屬於數學中幾何學探討的領域。在幾何學中,線、面及立體之間的差異在於定義的次元數 不同。只能進行前、後移動的世界稱為一次元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萬事萬物只被允許進行單一方向的移動;而在二次元的世界中,物質可以進行「前後」、「左 右」兩種方向的移動;至於在三次元的世界中,物質可以進行「前後」、「左右」、「上下」三種方向的移動。因此,在N次元的世界中,物質可進行N個方向的移 動。

銀河系(Milky Way)與仙女星系(Andromeda Galaxy) 天體可能會提前相撞?

銀河系(Milky Way)與仙女星系(Andromeda Galaxy) 天體可能會提前相撞?
國立基隆女中地球科學科張仁壽老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林文教授責任編輯

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銀河系的質量比先前預計的要大50%,旋轉速度也要更快,這意味著銀河系對其他星系的引力也更大,因而銀河系與包括仙女星系在內的其他星系相撞時間可能比科學家所預計的更早。仙女座星系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700億倍,距離我們太陽系有200多萬光年。

銀河系一旦與其他星系相遇,碰撞時所產生的超大衝擊波將會壓縮星系內部的星際氣體雲團。但幸運的是,這一巨大的災難只會發生於遙遠的未來。碰撞將可能發生於數十億年之後,雖然兩者碰撞的時間比科學家所預測的要早得多,但對於人類來說這一時間仍然是屬於遙不可及的未來,不會引起人類的恐慌。

Pages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