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樣調查(1)前言(Survey sampling-1.Introduction)

Print Friendly

抽樣調查(1)前言(Survey sampling-1.Introduction)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黃文璋教授
責任編輯

一般人聽到調查 (investigation)二字,都會有些警覺。我國行政院法務部有調查局,要是調查局來找你,你大約不會覺得會有什麼好事。美國也有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筒稱FBI),在電影中常可看到幹練的FBI探員辦案的情景。被他們調查的,總是如人魔(Hannibal,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主演)之類的人物。而那種調查,是涵蓋家世、性向、過去所做的每件事,甚至用的信紙之產地。可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投證。

今日在商業上、政治上,常會進行抽樣調查(survey sampling)。雖同樣有“調查”二字,但英文一為investigation,一為survey,乃意義不大一樣的兩個字。為什麼會需要做抽樣調查呢?

在舊約聖短的氏數記(英文篇名Numbers),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後, $$12$$ 個支派 $$20$$ 歲以上的人口。總共有 $$603,550$$ 人,每個支派均計數到十位數。在沙漠裡點數人口,並不容易,尤其每一支派都有幾萬人,但他們卻可數到十位數。我國在歷史上對人數之記載,通常都沒那麼仔細,只寫個概數。如史記裡的最頗藺相如傳,記載“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秦破趙,斬首十萬”。又如水滸傳第六回,介紹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 。相較之下,民數記中的數字可說是很精準,並且每個人屬於那一支派,也能分得很清楚。要知一般在做抽樣調查時,被調查者對問題,有時並無法很明確的給出答案。如在台灣,不少人一時可能無法回答自己究竟是本省人、客家人,還是外省人。

民數記中數人的方式為一種普查(census)。普查是耗時耗力的工作。在農業社會,雞犬相閥,遊必有方的時代,尚有可能進行普查。今日大概只有小國寡氏才容易做。對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區域並不易做。尤其人是會移動的,各地外出讀書、就業及行蹤不明的人口均不少。在此情況下,普查要正確,可說頗具抗戰性。

在孟子萬章上篇,子尚書書泰誓篇的“天視自我氏視,天聽自我氏聽”。幾年前李登輝總統也說”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民視、民聽、民介,我們以民意來稱。小至商品,大至國家某項政策,常會需要在短時間內,以較有效率的方法獲知民意。但民意如何獲知呢?

要知道某班任課師中,那一位最受同學歡迎,要是一班只有四、五十位學生,是可以用普查的方式。但對諸如調漲價,是否能為民眾所接納,這種議題就不易用普查來取得意。對一大簍橘子,想知道品質好壞,通常也不能將每個橘子均撥開來試吃。不以普查的方式,而從母體中抽取一些樣本來調查,即抽樣調查,便成為取代普查的一獲取資訊之常用方法。想知道選民對各候選人的支持率、想知道民眾對某項政策的看法、想知道消費者對某項商品之滿意程度、想知道某大學所有建築物共用了多少塊磚等,都可短由抽樣調查得知。

連結:抽樣調查(2)隨機現象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