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數和與立方數和

Print Friendly

平方數和與立方數和 (Sums of Squares and Sums of Cubes)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在高中數學的「數列與級數」單元中,有三個眾所周知的級數和公式:

$$\displaystyle 1+2+3+\mbox{…}+n=\frac{n(n+1)}{2}$$

$$\displaystyle 1^2+2^2+3^2+\mbox{…}+n^2=\frac{1}{6}n(n+1)(2n+1)$$

$$\displaystyle 1^3+2^3+3^3+\mbox{…}+n^3=[\frac{1}{2}n(n+1)]^2$$

並且都必須用「數學歸納法」加以證明。於是,教師費盡唇舌的解釋「數學歸納法」以及賣力的證明,但是,對於尚未充分理解「數學歸納法」的學生而言,只能依樣畫葫蘆地按步驟表面操弄,並且記住公式,如此單一的學習方式似乎顯得徒勞無功。換句話說,教師使用「數學歸納法」在邏輯上嚴格證明等式恆成立,但是,證明本身能否激發學生多少數學思維?甚至在證明之前,學生對於題目本身的瞭解和體會究竟有多少?

例如:
$$1^2+2^2+3^2+\mbox{…}+n^2=$$?
$$1^3+2^3+3^3+\mbox{…}+n^3=$$?

這兩個級數和究竟如何得知的呢?

筆者認為相較於形式嚴謹的證明,如果讓初學者先從一個美妙的圖形實例開始思索,體驗到數學發現的過程,例如:觀察、猜想、歸納、試驗、確認和總結出之所以如此的理由,那麼,這一類問題的意義便可瞭然於胸。因此,筆者要補充另外的證明方式以供參考。

在美國數學協會(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MAA)出版的Proofs Without Words 中,編入許多不用文字的證明,底下(1)、(2),是摘錄平方數和的圖形;立方數和的圖形參見 (3)、(4)、(5)、(6);至於自然數的和在此不贅述。

(1)$$1^2+2^2+3^2+\mbox{…}+n^2=\frac{1}{3}n(n+1)(n+\frac{1}{2})$$

(2)$$3(1^2+2^2+3^2+\mbox{…}+n^2)=\frac{1}{2}n(n+1)(2n+1)$$

(3)$$1^3+2^3+3^3+\mbox{…}+n^3=(1+2+3+\mbox{…}+n)^2$$

(4)$$1\times{1}^2+2\times{2}^2+3\times{3}^2+\mbox{…}+n\times{n}^2=\frac{1}{4}(n^2+n)^2$$

(5)$$1\times{1}^2+2\times{2}^2+3\times{3}^2+\mbox{…}+n\times{n}^2=(1+2+3+\mbox{…}+n)^2$$

15802_p5

(6)$$1\times{1}^2+2\times{2}^2+3\times{3}^2+\mbox{…}+n\times{n}^2=\frac{1}{2}(n)(n+1)(1+2+3+\mbox{…}+n)$$

$$1+2+3+\cdots+n=\frac{1}{2}n(n+1)$$

15802_p6

這些是數學裡可以「看到」的幾何實例,一看就懂、不證自明,而不是抽像的符號或是不易領會的理論。倘若在課堂上偶爾建構一個既簡潔又巧妙的圖形,對學生而言或許是驚喜和深刻的印象。誠然,圖形在教學上扮演有意義的角色,但是數學家對它的「正當性」有所保留,誠如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強調吾人在心靈思考數學客體時,千萬不可被圖形所迷惑或左右。畢竟,數學上有需多細節和陷阱,致使數學家必須秉持邏輯論證,要求文字形式上嚴密的證明。所以,採用「數學歸納法」證明級數和公式亦有其考量。因此,圖形的直觀與形式證明的嚴謹各有其優點,將兩者適時鋪陳以呈現最佳教學策略。


 

參考資料
Roger B. Nelsen (1993). Proofs without Words: Exercises in Visual Thinking. Washington, DC: MAA。
洪萬生 (2007). 〈圖說一體、不證自明〉,《HPM 十年風華》,高中數學學科中心。

There is 1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