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險的寄生蜂-姬蜂

Print Friendly

陰險的寄生蜂 (Parasitic wasp)-姬蜂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高中生物課程中各版本教科書對寄生性動物的著墨甚少,只有在基礎生物課程中描述「生物間的交互作用」時提到寄生關係,以及介紹「天敵」時提到寄生性天敵,且多以玉米螟的寄生蜂為例簡短說明而已。近十幾年來,有許多關於寄生性動物的研究,讓人們見識到寄生動物的自私與陰險,既有趣又可怕,值得介紹給學生參考,除了可增加學生對生物奧秘的好奇之外,或許也能引起學生反思、批判人類的某些行為。

2000年的Nature有一篇由哥斯大黎加大學(University of Costa Rica)的艾伯哈(William Eberhard)所發表的文章,內容描述寄生蜂(parasitic wasp)如何操縱其寄主蜘蛛的結網行為。Plesiometa argyra這種蜘蛛會受到一種姬蜂(Hymenoepimecis sp.)的寄生而導致死亡,但蜘蛛臨死之前似乎不但不恨姬蜂,而且還用心良苦為姬蜂寶寶特別織了一個既堅固又舒適的搖籃,哪ㄟ安呢?

雌姬蜂攻擊蜘蛛時,會分泌麻醉劑使其暫時失去知覺,然後產卵於其腹部,孵出的姬蜂幼蟲便由腹部打洞吸食蜘蛛的體液為生。在姬蜂幼蟲生長的過程中,蜘蛛均能正常生活,即正常結網、捕食昆蟲(圖一、A)。但是當姬蜂幼蟲期即將結束時(約姬蜂產卵的7~14天後),蜘蛛結網的模式就開始發生改變。原本連接外圍枝葉的骨架絲(frame line)變得更粗,但只剩下4-5條,以末端的分岔分別牢牢地附著在枝葉上。

原來由輻射狀軸絲(radial line)和圓絲(circular hub line)所組成的同心圓狀捕蟲網,也變成只剩短絲交織骨架絲的中樞部分而已,用來捕蟲的圓絲已不存在。蜘蛛織這種沒有捕蟲作用、但特別堅固的網,原來是為姬蜂幼蟲化蛹作準備,稱為繭網(cocoon web)(圖一、B)。但蜘蛛可能不知道繭網織好之日,就是死期到了,唉,悲矣!蜘蛛織好繭網後,姬蜂幼蟲會殺死並吃掉蜘蛛,然後由繭網中樞吐絲形成一個向下懸掛的繭(圖一、B),利用又牢固又舒適的繭網安全度過蛹期。蜘蛛為什麼這麼呆呢?臨死前還幫敵人搭一片防護網,它到底著了什麼魔呢?

圖一、 (A) 姬蜂幼蟲期的蜘蛛正常捕蟲網;(B) 姬蜂蛹期的蜘蛛繭網(cocoon web)

科學家經實驗研究,認為姬蜂幼蟲是利用分泌化學物質來操縱蜘蛛的織網模式,且化學物質的作用具有持續性。因為若在蜘蛛即將開始織造繭網之前移除姬蜂幼蟲,蜘蛛還是會繼續織造繭網,直到隔日晚上才恢復正常。另外,若在傍晚更早一點移除姬蜂幼蟲,蜘蛛當晚就不會織造繭網,而是織造一般的捕蟲網。此結果顯示這種化學物質不必太早分泌出來,換言之,其作用具有快速性。

 


參考資料
Eberhard W.G., 2000, Spider manipulation by a wasp larva, Nature, vol.406:255-256.

There are 2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ottolee at 10:14:12

    科學online的文章真的是誤導,生命自然現象何來陰險? 寄生便是負面價值!其實跟所有其他生命現象一樣都是中性的。從動物行為如何反思社會與人類行為規範? 這便是跟”社會達爾文主義”同樣的邏輯推論(conventional idea)。每個人都可以有他的邏輯,但如果要成為中華民國高中教育用的教材,似乎更要仔細考量。

  2. teresa at 11:11:23

    ottolee 您好

    關於您的留言,責任編輯回應如下:

    「本文在介紹一篇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關於寄生性動物的研究,全篇僅就寄生蜂─姬蜂如何在宿主中達成寄生的機制,作客觀的科學知識報導,並非對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作批判。寄生性動物原本就是以有害宿主的方式(Parasitism),達到自我生命延續的目的,這種動物行為對宿主而言是負面,但是對自我而言則具有正面的價值。科普文章的精神,除了希望能將正確的科學知識普及之外,當然更希望能藉由認識科學來導引出人類正確、且正面的行為。」

    管理員Teresa敬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