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點

Print Friendly

沸點(Boiling point)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賴文哲教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沸點是指物質沸騰時的溫度,也就是液體蒸氣壓和液面氣體壓力相等時的溫度,稱之為液體的沸點(boiling point)。此時液體不管是表面或內部只要獲得能量,足以破壞分子間的作用力(如偶極吸引力、氫鍵、凡德瓦力),便能加大分子間的距離而變成氣體。此時分子動能並不增加,溫度維持固定。

液體在未達到沸點溫度時也會以蒸發的方式變成氣體。蒸發是一種表面的現象,因分子群體未達沸點溫度時,仍有部份分子動能相當高,這些分子到達液體表面即會逸出進入氣態。蒸發是一種液體表面的現象,也就是說只有液體表面的分子才會蒸發。沸騰則是在液體的整個部分發生的變化。

改變液體表面的氣壓會造成沸點變化,若液面的氣壓加大,則液體需更高的蒸氣壓才可沸騰;而更高的蒸氣壓需要更高的溫度,故液體的沸點會上升。例如壓力鍋內可達約 $$1.5~atm$$,而使水的沸點升至 $$110^\circ C$$ 以上,如此高溫的水煮起東西會比平常更快。

壓力/溫度換算表

若外界壓力持續增加,則會達到臨界溫度,加壓力使氣體液化之最高溫度稱為臨界溫度,當在臨界溫度時,恰好還能使水保持液態的壓力稱作水的「臨界壓力」。水之臨界溫度為 $$374.2^\circ C$$,臨界壓力為 $$22.1~MPa$$,若溫度高於 $$374.2^\circ C$$,則不可能加壓使水蒸氣液化。當溫度和壓力超過臨界點時,則稱為超臨界水($$\text{Super 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SCWO}$$,或簡稱 $$\text{SCW}$$)。

反之,若液面上氣壓變小,則液面的沸點將會下降,在世界最高峰聖母峰上,大氣壓力為 $$260~mb$$,水的沸點是 $$69^\circ C$$,因此會出現水滾了卻未能把食物煮熟的情況。但可應用低溫時沸騰的特性用來脫水。沸點下降直至三相點為液體可沸騰的最低溫度與壓力,物體的沸點不能降低到三相點以下。若溫度降至三相點以下則物相僅在固體與氣體間作昇華。

註:$$1~atm=1.013\times 10^5~Pa$$


參考資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iling_point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