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表面溫度──黑體輻射的應用(二)

Print Friendly

海水表面溫度──黑體輻射(Blackbody-radiation)的應用(二)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姜志忠教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海水表面溫度──黑體輻射的應用(一)

然而,衛星測量還是存在許多難題待克服。首先,因為所有測量到的輻射都是從 $$0.01$$ 公釐深的海面輻射出來,無法代表整體海水表層,在白天因太陽照射所提升的溫度或者夜晚因為表面蒸發所導致的熱量散失而產生的溫度變化。這將造成與其他測量方式的研究數據無法進行比較。

其次,衛星無法看透雲層(雲層還是會吸收紅外線),將造成研究SST於長時間變動趨勢中,資料上的偏差,但上述的難題仍不敵衛星偵測所得到的優點。

科學家所以研究SST,原因之一是因為SST與颱風形成有關。當SST在攝氏 $$26.5$$ 以上,將有利於颱風的形成並提供颱風所需的熱能。一般來說,SST越高,形成的颱風將越強勁,但還是有其他許多因素會影響颱風的強度。

利用紅外線等遙測技術,可以用來偵測因為颱風所造成的表面溫度的變化與其特徵。例如,一般而言,當颱風經過海水表面後,SST將會下降,主要是因為颱風會造成海水混合層的加深與表面的熱量散失。在某些情況下,因為海水表面強風所造成的強烈湧升現象(upwelling)與海洋地形作用結果,也可能導致SST降低。

SST的改變對於許多物種,包括浮游生物、海藻、貝類、魚類與哺乳動物相當重要,這將影響其生存環境的適宜與否,因此,在生態有重要的意義。但是,SST的變動期間相當短暫,不利資料收集與分析,因此,其SST改變的機制仍無法充分瞭解。


資料來源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a_surface_temperatur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