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太空望遠鏡

哈伯太空望遠鏡

Print Friendly

哈伯太空望遠鏡 (Hubble Space Telescope)
臺中縣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Edwin Powell Hubble (1889-1953)

艾德溫‧哈伯 (Edwin Powell Hubble) 是美國的天文學家,因為發現宇宙中星系的頻譜大多有紅位移的現象,所謂的紅位移是指發射出電磁波的物體正在遠離時,因為都卜勒效應,電磁波的頻率會降低,而在可見光的頻率內,紅光較為低頻,因此將頻率降低的現象,命名為紅位移現象,因為星系頻譜的紅位移現象,可以證明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說明宇宙確實正在擴張,為大霹靂理論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因此哈伯也被譽為天文學之父。

1990年,人類首次將望遠鏡送上太空,並以天文學之父為名,稱為哈伯太空望遠鏡 (Hubble Space Telescope)。

在外太空中的望遠鏡,遠比在地球上 的望遠鏡來的有優勢,當然並非是距離太空較近,而是少了大氣的干擾,天上的星星之所以會閃動,正是因為受到大氣擾動,星光不斷的被偏折,因此看起來才會一 閃一閃的。

另外,因為大氣容易吸收紅外線與紫外線波段的電磁波,所以哈伯望遠鏡可以清楚的接收來自宇宙四處的各種電磁波,而不用受大氣的影響,其觀察到許多的影像,都不斷推動著天文學的發展,例如觀測到宇宙中的噴射氣流,然後氣流造成的磁場凝聚了附近的物質,恆星就此誕生;看著紅巨星慢慢燃盡自身的能量,塌縮成白矮星,有些更大的恆星甚至會塌縮成中子星;星系中心的黑洞等等,其中非常有名的一張照片,是哈伯深領域 (Hubble Ultra Deep Field),哈伯望遠鏡經過113天的曝光,以可見光的拍攝方式,拍到宇宙最深遠的星系,其距離有132億光年之遠。

Hubble Space Telescope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Hubble_Space_Telescope)

哈伯望遠鏡幾乎可以說是天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不過從製造到拍攝、維修的過程,並非如此的順遂。

早在1946年,此望遠鏡的計畫就已經開始推動了, 但一直受到經費與技術的侷限,直到1990年才完成了這個口徑2.4公尺的望遠鏡,並發射到外太空,不過當哈伯望遠鏡拍攝第一張照片並傳回研究室時,研究 人員馬上發現照片的解析度並沒有比地球上的望遠鏡所拍攝的高太多,檢討之後發現主反射鏡邊緣的鏡面弧度比預期少了2微米,使得反射光無法正確聚焦。這個問題直到三年後,太空人上太空替望遠鏡配上一副能修正此像差的眼鏡系統,望遠鏡終於能正常運作。

不過在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的太空船事故,使得NASA署 長宣部取消了2006年的維修任務,並於2009年做最後一次維修任務,不可否認的,哈伯望遠鏡即將走入歷史,不過目前有新的望遠鏡正在製造,稱為偉伯太 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相信在此望遠鏡正式發射之後,會為天文物理開啟一道新的大門。

延伸閱讀哈伯25周年影像輯


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bble_Space_Telescop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9B%E5%BE%B7%E6%96%87%C2%B7%E5%93%88%E5%8B%83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