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遺生物

Print Friendly

孑遺生物 (Relict Species)
新北市立華國民中學自然領域張世玪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一、何謂孑遺生物

「孑遺」一詞,出自於【詩經‧大雅‧雲漢篇】:「周余黎民,靡有孑遺」。孑遺為單獨、餘留或殘存的意思,而孑遺生物,則是指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存在,而現今仍有殘存族群的生物。這類生物在過去的地質年代中,族群數量曾經相當豐富,分布地區相當廣濶。在演化的過程中,歷經了重大的滅絕事件,導致大部分的族群滅亡,現今仍存活的親近種類亦甚為稀少,且殘存的族群侷限生存在稀少而狹小的區域中。因此,存活年代久遠、族群數量少、親族種類少、分布區域狹隘,便成為孑遺生物的主要族群特色。


二、孑遺生物的形成原因

孑遺生物通常會形成不連續的分布,若只生存於某一特定地區,便稱為該區的孑遺特有生物(Relict endemic)。
孑遺生物形成的主要原因,可歸納如下:

1. 演化上的孑遺(Evolutionary relicts)
在演化的過程中,有些生物其血緣關係相近的近親種皆已滅絕,只留下少數的此類族群仍生存在某些地區,這些現存的生物便屬演化上的孑遺生物。
演化上的孑遺生物,可能是某一古老的生物屬曾分化出許多種,而現今僅在隔離的狹小地區殘存一個或少數的種,這些孑遺生物有些會逐漸獨立演化,形成新種;有些則可能自以前的地質年代到現代,在形態上一直沒有明顯的變化,例如:銀杏 (Ginkgo biloba)。

2. 地形地貌的孑遺(Geomorphological relicts)

地球的 環境時常在變動,若因地殼變動,海岸線退縮等地理變遷所形成的孑遺生物,便稱為地形地貌的孑遺生物。此外,在海島等隔離區域中,由於受到海洋的保護及競爭 壓力較低等因素的影響,某些物種得以在其大陸的親屬種消失後仍存活於島嶼上,這些孑遺生物也可歸為此類,例如:出現在南大西洋聖赫勒納島(St. Helena)的蕨類Dicksonia arborescens

3. 氣候的孑遺(Climatic relicts)

由於氣候的變遷,例如:冰河時期來臨,原本生存在北方耐寒的物種會擴張其生存領域至較為溫暖的地區,當溫度回升後,由於某些緣故,使得這些生物未能成功返 回原始的棲息地而留在南方的溫暖地區。這些滯留在南方的族群大多數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滅絕,但其中有少數族群,可能會退縮到高山等類似北方寒冷環境的區 域,因而得以繼續生存,此類生物便稱為冰河孑遺生物(Glacial relict species),例如:臺灣山椒魚(Hynobius formosanus)及櫻花鉤吻鮭(Species masou,台灣亞種Subspecies formosanus)等。

三、孑遺生物的保育

由於遺傳漂變(gene drift)之故,小族群的孑遺生物較一般族群面臨更大的滅種風險,一旦遭遇到氣候異常、天然災害、或是人類濫墾濫伐,從事各種農業及開發活動時,不但會造成野生動植物棲地的喪失,對孑遺生物的存活亦會造成嚴重的威脅。尤其對孑遺特有生物的保育,為保持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重要的一環,各國應將孑遺特有生物的保育,列為其保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參考資料
1. 呂光洋等(譯)(2007)。生物地理學(原作者:C. Barry Cox & Peter D. Moore)。臺北市:藝軒。
2. 林迷(2010)。淺談孑遺植物。綠林遊梭網:http://transylva-ecology.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html
3. 觀霧山椒魚在雪霸。http://www.afa-nature.com.tw/see-pa/index130.asp
4.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http://life.nthu.edu.tw/~labtcs/Salmon/faq/faq_index.htm#faq110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