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北的湧升流

Print Friendly

臺灣東北的湧升流 (Upwelli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碩士生林永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黑潮(Kuroshio)是由北赤道洋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NEC)分支而來,NEC 從太平洋由 東向西流,遇到西方陸地後分支成南北兩股海流,而向北就是黑潮,向南為民答那峨海流(Mindanao Current),黑潮流經菲律賓東岸、呂宋海峽與臺灣東部海岸。

當黑潮經過東臺灣通道,進入沖繩海槽之前,因遇到東西走向的東海陸棚阻擋,使得黑潮的流向由原來向北流被迫向東,此時黑潮的西側,形成一個反時鐘旋轉的渦漩,並伴隨有湧升流(Upwelling)產生,有研究發現冷水是來自遭地形抬升的黑潮次表層的水,且全年存在(如圖一)。

(圖一)臺灣東北湧升流區示意圖

臺灣東北湧升流是全年存在的,但發現表層(約為水面至水下30公尺處)因受黑潮擺動作用影響,當向西擺動時,湧升流消失,反之則出現,而夏季又較冬季明 顯,因黑潮夏季多為向東(靠海)擺動,表層有湧升現象,冬季多為向西(靠岸)擺動,表層沒有湧升現象。

而吳等人利用數值模式分析,如圖二可見,顏色越偏紅 的代表黑潮偏西(擺動向西),越藍的代表黑潮偏東(擺動向東),可知黑潮經向擺動除了有季節變化也有季內變化,而進一步分析湧升流的變化週期,主要分為 30天與110天,其中110天週期來自東方的中尺度渦漩與黑潮交互作用,而30天週期可能來自黑潮的斜壓不穩定性。表層湧升現象發生時,在海面可發現海 表面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與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較低,可明顯發現有一冷渦(Cold Eddy)存在,而在黑潮擺動空間尺度來看,在表層最為明顯,在下層則非常的微弱,故可知黑潮的擺動作用較會影響表層湧升流的出現與否。

(圖二)(a)沿25.5°N,水深20公尺動能變化圖(b)四個期間(4月15日至8月15日),顏色越偏紅的代表黑潮偏西(擺動向西),越藍的代表黑潮偏東(擺動向東)。

科學家發現當臺灣東北表層湧升流出現時,因湧升流將下層富含營養鹽的海水湧升至陽光充足的表層,葉綠素有明顯的上升,帶動當地基礎生產力的增加,而黑潮向西擺動時,表層沒有湧升現象,故葉綠素較低,黑潮向東擺動時,表層湧升現象明顯,葉綠素也有明顯的上升。


參考文獻
1. Wu, C.-R.*, H.-F. Lu, S.-Y. Chao (2008): 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upwelling off northeast Taiw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3, C08025.
2. Gong, G.-C., F.-K. Shiah, K.-K. Liu, W.-S. Chuang, and J. Chang (1997): Effect of the Kuroshio intrusion on the chlorophyll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north of Taiwan during spring, 1993, Contin. Shelf Res., 17, 79–94.
3. Hsu, S.-C., F.-J. Lin , W.-L. Jeng, and T.Y. Tang (1998): The effect of a cyclonic ed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ithogenic particles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Journal of Marine Research, 56, 813–832.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