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軌域(Atomic orbital)

Print Friendly

原子軌域(Atomic orbital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化學科陳藝菁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1904年,日本物理學家Hantaro Nagaoka首次提出電子以類似環繞軌道(orbit)的方式,在原子內運轉的想法。到1913年,波耳主張:電子就像行星繞太陽一般,以固定的角動量,在繞著原子核的軌道上運行。直到1926年,量子力學發展後,才以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中波函數的概念,描述電子的行為。在量子力學中採用nlm三個量子數(quantum numbers)呈現空間中的波函數(wave functions),或以電子組態(electron configurations)指出電子所佔有的軌域(orbital)。量子力學中,以「軌域」取代「軌道」這個名詞,是因為當電子不被視為形狀固定的粒子時,將電子類比為在極小的原子核旁,似氣體般,具有大範圍且分布形狀特殊的電子雲,更為適切;而這與古典物理學中的軌道想法並不相同。

在量子力學中,原子軌域是以數學函數(function)描述原子中電子似波的行為。此電子的波函數可用來計算:在原子核外,找到原子中電子的機率,並指出電子在空間中的可能位置。軌域是指電子在核外運動的某個空間範圍,從統計角度來看,原子軌域就是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出現機率較大的區域。研究電子在核外各處出現的機率時,可用小黑點的疏密程度來表示,黑點密的地方,表示電子在那裡出現的機率密度大;黑點稀疏的地方,則表示電子在那裡出現的機率密度小,這種圖形稱為電子雲圖;也就是說,電子雲是電子在核外空間各處出現機率密度大小的形象化描述。原子軌域函數描述電子雲(electron cloud)中,個別電子可能的量子態(quantum states),此函數由三個變數(variables)所組成,其中一個變數描述電子距核的距離,另兩個則與角度相關。解這一系列波函數需引入一套量子化參數n,l,m,統稱為量子數,只有某些n,l,m的組合才能得到合理的波函數,才能代表系統中電子運動的一個穩定狀態。

n為主量子數(principal quantum number),需取正整數;l為角量子數(angular quantum number),可取0和小於n的正整數;m為磁量子數(magnetic quantum number),取+l~-l間的整數。特定組合的量子數,則可確定一個原子軌域。軌域以nly的符號表示,n是主量子數,決定軌域的能量;l即是角量子數,決定軌域的形狀。右上的數字y,表示此軌域中的電子個數。例如:1s2表示有兩個電子在最低的能量層(n=1),其角量子數l = 0。在X光研究的領域裡,每個量子數對應一個特定的英文字母,當n = 1, 2, 3, 4, 5 …..分別對應K, L, M, N, O….,稱為主殼層(shell);l =0, 1, 2, 3, 4, 5 …..分別對應s, p, d, f, g….,稱為副殼層(subshell)。

主量子數n最早出現在波耳模型(Bohr model)中,它控制電子離原子核的遠近;當n值相同時,電子離核的距離即相同。量子力學的研究也確認,具有相同n值的軌域,其性質相近,因此認同將n值相同的軌域稱為同一主殼層(shell: K, L, M, N, O….;而當軌域的nl值均相同時,軌域性質更相近,稱之為同一副殼層。軌域s, p, d, f的名稱,則源於對原子光譜特徵譜線外觀的描述;分為銳系光譜(sharp)、主系光譜(principal)、漫系光譜(diffuse)、基系光譜(fundamental),其他的則依字母序命名。

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omic_orbital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5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