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素-上

Print Friendly

光敏素(Phytochromes)-上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林玟娟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光」對植物有何影響?要回答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絕非三言兩語就可說清楚,諸如:光合作用必需要有光才能進行、氣孔的開閉受光影響、光週期植物的開花受光調控……等等,實在不勝枚舉。

很明顯的,「光」這個環境因子大大的影響著植物的生活。

然而植物和動物不同,並無感覺器官來接受光的刺激,它們要如何感受「光」的存在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植物細胞具有光受體,能讀取「光」的資訊(例如波長、強度),並透過訊息的傳遞,引發一連串的生理化學反應,進而在生長發育上做出最適切的反應。 科學家將植物對光的反應,統稱為「光形態發生」(photomorphogenesis)。

目前根據科學家對光形態發生的研究得知,開花植物演化出三組主要的光受體系統,來取得與解釋「光」所提供的資訊,它們分別為光敏素(phytochromes)、隱色素(crytochromes)及向光素(phototropin),其中光敏素吸收紅光與遠紅光,隱色素和向光素則吸收藍光和UV光。

此三組光受體中,又以光敏素對光形態發生的影響最鉅。 光敏素在植物生長發育的每一個階段,都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最早提出「光敏素」概念的科學家Borthwick 和Hendricks就是以種子萌發、莖的延長及光週期控制開花等生理現象進行研究,才提出此假設性的色素(當初他們並未萃取出光敏素,無法得知此色素是否存在)。他們發現這些不同成長階段的生理現象,有兩個共同特性與「光」有關: 第一、作用光譜(action spectrum)雷同:這些生理現象在紅光(660nm)區有相似的吸收波峰; 第二、具有光可逆性(photoreversibility):植物對紅光的反應,可被隨後的遠紅光處理所逆轉(見表一)。

尤其是第二個特性,在當時研究文獻中是沒有記載過的現象。因此Borthwick 和Hendricks假設有一新色素存在植物體內,由於濃度很低,連黑暗中生長的白化幼苗組織中,都無法看到此色素的顏色(現在已知光敏素為藍綠色)。

 

請參考光敏素(Phytochromes)-下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7 +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