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比例Ⅰ(Golden Ratio Ⅰ)

Print Friendly

黃金比例Ⅰ(Golden Ratio  Ⅰ)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許志農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本文首先定義黃金比例,接著介紹黃金比例與 等腰三角形的關係、黃金比例與黃金矩形的關係、黃金比例與等角螺線的關係、黃金比例與金字塔的關係。

歐幾里得(Euclid, ca.300B.C.)的《幾何原本》(Elements)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偉大的歷史意義在於它是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繹體系的最早典範。

《幾何原本》全書共13 卷。這本著作是現代數學的基礎,在西方僅次於《聖經》流傳最廣的書籍,書中內容第一卷至第六卷談論平面幾何;第七至九卷為數論內容;第十卷論無理數;第十一至十三卷以立體幾何為範疇。黃金比例,首先迂迴出現在《幾何原本》的卷二,其後在卷六有明確的定義:

一直線按中末比(extreme and mean ratio)分割的意思是說,
該直線的全長和
分割後較長線段之比,等於較長線段和短線段之比。1

如圖一所示,即 \(\overline{AB}:\overline{AC}=\overline{AC}:\overline{CB}\),若假設 \(\overline{CB}=1\),且 \(\overline{AC}=x\),求 \(x=?\)

解法:因為 \(\overline{AB}:\overline{AC}=\overline{AC}:\overline{CB}\),得 \((x+1):x=x:1\),根據比例性質得 \(x^2=x+1\),移項得 \(x^2-x-1=0\),解得

\(\displaystyle x=\frac{-(-1)\pm\sqrt{(-1)^2-4\cdot 1\cdot (-1)}}{2\times 1}=\frac{1\pm\sqrt{5}}{2}\)

因為 \(x>0\),所以,取 \(x=\frac{1+\sqrt{5}}{2}\)

此比例(proportion)以符號 \(\Phi\) (phi)表示,值為 \(\frac{1+\sqrt{5}}{2}\) \(\approx{1.6180339887}…\),我們稱此比值為黃金比例(Golden Ratio),稱 \(C\) 點為 \(\overline{AB}\) 的黃金分割點(Golden Section Point)。

布魯克曼(Paul S. Bruckman)在1977 年於《費波納奇季刊(The Fibonacci Quanterly)》發表一首打油詩〈一成不變的中項〉(黃金比例有時也稱為黃金中項):

黃金中項真無理,
它不是你那普普通通的無理數。
如果你把它倒過來(這真有趣!),
你會得到它本身減一,
可是如果把它加一,
就得到了它的平方,
請相信我。2

附記:《幾何原本》最佳英譯本為希思(Thomas Little Heath, 1861-1940)的The thirteen books of Euclid’s Elements (1908 年初版;1926 年再版;1956 年新版);中譯本可參考藍紀正、朱恩寬譯,梁宗巨、張毓新、徐伯謙校訂,《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

黃金比例與 \(36^\circ -72^\circ – 72^\circ\) 等腰三角形的關係

已知 \(\Delta ABC\) 為 \(36^\circ -72^\circ – 72^\circ\) 等腰三角形,如圖二所示,試問如何從幾何作圖中得到黃金比例,並證明之?

圖二:36度-72度-72度 等腰三角形圖。

作法:以 \(B\) 點為圓心,\(\overline{BC}\) 為半徑劃弧,交 \(\overline{AC}\) 於 \(D\) 點,則 \(\frac{\overline{AD}}{\overline{DC}}\) 為黃金比例,\(D\) 點為 \(\overline{AC}\) 的黃金分割點,如圖三所示。

圖三: 36度-72度-72度 等腰三角形黃金分割點作圖。

證明:

因為 \(\overline{BC}=\overline{BD}\),所以,\(\angle BDC=\angle C=72^\circ\),得 \(\angle{DBC}=180^\circ -2\times 72^\circ =36^\circ\),

則 \(\overline{AD}=\overline{BD}=\overline{BC}\) (因為兩底角相等),又 \(\Delta ABC\backsim\Delta BDC\) (AA相似),

得 \(\frac{\overline{AC}}{\overline{BC}}=\frac{\overline{BC}}{\overline{CD}}\),轉換成 \(\frac{\overline{AC}}{\overline{AD}}=\frac{\overline{AD}}{\overline{CD}}\),根據歐幾里得定義,\(\frac{\overline{AD}}{\overline{CD}}\) 為黃金比例,得證。

黃金比例與黃金矩形的關係

已知一個矩形的紙張裁去一個以矩形的寬為邊長的正方形,若剩下的矩形和原來的矩形相似,則此矩形的長和寬的比值?

解法:

圖四:黃金矩形分割圖。

如圖四所示,因為 \(\Box ABCD\backsim\Box ECDF\),

設矩形 \(ABCD\) 的原長 \(\overline{AD}=x\),原寬 \(\overline{AB}=y\),因為 \(\frac{\overline{AD}}{\overline{AB}}=\frac{\overline{CD}}{\overline{CE}}\),則 \(\frac{x}{y}=\frac{y}{x-y}\),

移項得 \(x^2-xy=y^2\),即 \(x^2-xy-y^2=0\),同除 \(y^2\),得 \((\frac{x}{y})^2-(\frac{x}{y})-1=0\),

代一元二次方程式公式解得 \(\frac{x}{y}=\frac{1+\sqrt{5}}{2}\),此比值即是黃金比例,

若矩形的長寬比為黃金分割比值(Golden section ratio),此矩形稱為黃金矩形。

民國九十年大學聯考社會組選擇題第一題出現黃金比值問題,如下所敘:

設實數 \(x=\frac{\sqrt{5}-1}{2}\),下列哪些選項的值跟 \(x\) 相等?

\((\mathrm{A})~0.62\)
\((\mathrm{B})~\frac{1}{x}-1\)
\((\mathrm{C})~1-x^2\)
\((\mathrm{D})~\frac{1}{1+x}\)
\((\mathrm{E})~\)無窮級數 \(1-x+x^2-x^3+…+(-1)^nx^n+\cdots\) 之和

解法:

\((\mathrm{A})~\because x=\frac{\sqrt{5}-1}{2}\in Q’\),但是 \(0.62\) 為有理數,錯誤。
\((\mathrm{B})~\)\(\begin{array}{ll}\frac{1}{x}-1&=\frac{1}{\frac{\sqrt{5}-1}{2}}-1=\frac{2}{\sqrt{5}-1}-\frac{\sqrt{5}-1}{\sqrt{5}-1}=\frac{(3-\sqrt{5})(\sqrt{5}+1)}{(\sqrt{5}-1)(\sqrt{5}+1)}\\&=\frac{2\sqrt{5}-2}{4}=\frac{\sqrt{5}-1}{2}=x\end{array}\),正確。
\((\mathrm{C})~\)由 \((\mathrm{B})\) 知,因為 \(\frac{1}{x}-1=x\),整理得 \(1-x=x^2\),移項得 \(1-x^2=x\),正確。
\((\mathrm{D})~\)由 \((\mathrm{C})\) 知,因為 \(1-x^2=x\),整理得 \(1=x+x^2=x(1+x)\),移項得 \(\frac{1}{1+x}=x\),正確。
\((\mathrm{E})~\)利用無窮等比級數公式 \(1-x+x^2-x^3+…+(-1)^nx^n+\cdots=\frac{1}{1-(-x)}=\frac{1}{1+x}\),正確。

因此正確答案為 \((\mathrm{B})(\mathrm{C})(\mathrm{D})(\mathrm{E})\)。

黃金比例與等角螺線的關係

圖五:等角螺線分割圖。

在圖五中,\(\Box ABDF, \Box CDFH, \Box EFHJ, \Box GHJK, \Box IJKL, …\)等都是黃金矩形,這些矩形中每兩個都相似(亦即:邊的比值相等),而且後一矩形都是由其前面的矩形挖掉一個正方形而得的。如:\(\Box CDFH\) 是由 \(\Box ABDF\) 挖掉正方形 \(\Box ABCH\) 而得的。

此時,上列矩形的第一個頂點  \(A\)、\(C\)、\(E\)、\(G\)、\(I\)、\(K…\)等會落在一等角螺線上,此等角螺線的極點是 \(\overline{AE},\overline{BF},\overline{CG},\overline{DH},…\)等共交的點 \(O\)。

若以 \(O\) 為極點,射線 \(\vec{OE}\) 為極軸,且 \(A\) 的極坐標為 \((a,\pi)\),則此等角螺線的極坐標方程式為

\(\displaystyle r=\frac{a}{\phi^2}\left(\phi^{\frac{2}{\pi}}\right)^\theta\)

其中 \(\displaystyle\phi=\frac{1+\sqrt{5}}{2}\)。此等角螺線通常稱為黃金螺線。  3

等角螺線(equiangular  spiral,  又稱對數螺線、生長螺線),是由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在1638 年發現的,後來,雅各布.伯努利(Jakob Bernoulli ,1654-1705)後來重新研究之,他發現了等角螺線的許多特性,如等角螺線經過各種適當的變換之後仍是等角螺線,他十分驚嘆和欣賞等角螺線的特性,故要求死後將之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並附詞「縱使改變,依然故我」(eadem  mutata  resurgo),可惜雕刻師誤刻為阿基米德螺線。海洋生物中的等角螺線代表就是鸚鵡螺(又稱菊石),如圖六所示,牠存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達曼海,東至斐濟等地區均有發現,由於生存年代久遠,科學家稱之為:「活化石」。

圖六:鸚鵡螺(又稱菊石)圖。 (註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許志農教授在《高中數學珍寶》曾以對數螺線編寫一道數學問題:

「阿螺正在研究一個對數螺線。他從螺線中心畫出一條射線,該射線與螺線剛好交於六個點,離中心最近的點與中心距離 \(128\) 公分。更巧的是,這六個交點與中心的距離都是整數值,且都不超過 \(1000\) 公分。\((1)\) 問該螺線的公比? \((2)\) 問其餘五個點與中心的距離?  」5

黃金比例與金字塔的關係

馬丁.葛登能(Martin Gardner)在其《號稱科學的時尚熱及謬誤(Fads and Fallacies in the Names of Science)》中提到:「希羅多德(Herodotus, 485-425B.C.)說,金字塔(pyramid)在建造的時候,每一面的面積等於一個正方形的面積,而該正方形的邊長等於金字塔的高。」

已知:\(A-BCDE\) 為金字塔,如圖七所示,若底面正方形邊長為 \(2a\),且其高為 \(h\),頂點 \(A\) 到底邊 \(\overline{BC}\) 為 \(s\)。

求證:\(\displaystyle\frac{s}{a}=\frac{1+\sqrt{5}}{2}\)

圖七:A-BCDE 為金字塔圖。

證明:

因為每一面的面積等於一個正方形的面積,且該正方形的邊長等於金字塔的高,

所以,\(a\Delta ABC=a\Box BCDE\),即 \(\frac{1}{2}\cdot 2a\cdot s=(2a)^2\),又 \(h=2a\),代入得 \(h^2=a\cdot s\),

根據畢氏定理得 \(h^2=s^2-a^2\),即 \(as=s^2-a^2\),同除以 \(a^2\) 得 \(\frac{s}{a}=(\frac{s}{a})^2-1\),

移項得 \((\frac{s}{a})^2-(\frac{s}{a})-1=0\),代入公式解得 \(\frac{s}{a}=\frac{1+\sqrt{5}}{2}\)

註:

  1. 李維歐(Mario Livio)著、丘宏義譯,《黃金比例(The Golden Ratio)》,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頁21。
  2. 李維歐(Mario Livio)著、丘宏義譯,《黃金比例(The Golden Ratio)》,頁110。
  3. 趙文敏(1989),〈等角螺線及其他(上)〉,《科學月刊》,第20 卷,第9 期,頁672-675;趙文敏(1989),〈等角螺線及其他(下)〉,《科學月刊》,第20 卷,第10 期,頁774-776。
  4. 陳柏亨、曾學仁、胡宗鳳/攝影。
  5. 參考答案為 \((1)\) 公比為 \(\frac{3}{2}\)。\((2)\) 五個點依次為 \(192, 288, 432, 648, 972\)

連結:黃金比例Ⅱ

參考文獻

  1. 李維歐(Mario Livio)著、丘宏義譯,《黃金比例(The Golden Ratio)》,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年。
  2. 藍紀正、朱恩寬譯,梁宗巨、張毓新、徐伯謙校訂,《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 年。
  3. 蔡聰明,《數學的發現趣談》,台北:三民書局,2000 年。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