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疾

Print Friendly

城市之疾
知識通訊評論第121

在居住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的趨勢中,精神疾病人數也快速成長,心裡學家懷疑,城市生活的壓力是背後的主因。現在他們利用新的定位及通訊技術,瞭解城市住民面對不同壓力情境的及時反應,以便釐清問題。

坎伯威爾是倫敦南邊一個商業活動頻繁、人潮熙來攘往的區域,當地國民健康局從一九六五年起,開始進行一項不尋常的長期調查,對該區居民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狂抑鬱症或有任何其他精神異常狀況的每一個案歷年發展情況,逐案追蹤記錄。經過數十年後,心理學家回顧這些完整歷史紀錄,意外發現端倪:從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九七年間,當地居民罹患思覺失調症的人口竟然成長了差不多一倍,從每十萬居民中患病人數的十一個,增加到二十三個,大大超越同期間整體人口的平均成長率。這個數據撩起許多研究學者心中疑問:都市生活的壓力,是否造成罹患思覺失調症及其他心理疾病的機率大增?

這是現今人類面臨的迫切問題。回想一九五○年,全球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人口住在城市,但時至今日,因為城市提供的發展前景與工作機會,全球已有半數人口住在都市。心理性疾病已成為影響全球人類的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傳染性疾病,雖然全球統計數據尚未顯示心理疾病的發病情形巨幅上升,但是相關醫療成本持續增加。以德國為例,人們因精神疾病請假的次數,在二○○○年到二○一○年間,成長了一倍;在北美洲,無法上工而請假的情形,估計有幾近百分之四十與憂鬱有關。在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並主持坎伯威爾研究計畫的波伊戴爾(Jane Boydell)表示,「統計數據顯示,城市生活會讓人生病。」

由許多城市軼聞來看,城市、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關聯性,有其道理。心理學家早就知道,壓力會引發心理異常,而大家也都認同,現代城市生活充滿壓力。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犯罪充斥的環境,周遭有貧民窟,街道行人雜沓,因此比郊區居民面對更大的精神壓力。上班族則抱怨,他們愈來愈被要求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工作,這樣只增不減的要求,讓他們壓力好大。

但是此種論點尚未經廣泛驗證。原因是像「城市環境」有十分複雜的層面,要檢視其對人類大腦的影響,相當困難。此外,許多發展中的城市有外來移民,新移民因社交孤立更容易發生心理疾病,讓情況益增複雜。

都市生活的壓力,是否造成罹患心理疾病的機率大增?

現在有些科學家試圖正面來處理這個問題,利用功能性腦部造影及數位追蹤技術,觀察城市居民及市郊居民在面對壓力情境時,大腦處理方式有何不同。德國曼海姆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梅爾林登柏格(Andreas Meyer-Lindenberg)指出,「的確,城市生活的壓力,是一個很廣泛、不易理出頭緒的概念,但我相信至少可以觀察城市居民的大腦,看看是否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如果科學家可以找出城市生活的那一個方面,是最令人感到壓力的話,或許這還有助於改善城市的規畫與設計。

梅爾林登柏格表示,「每個人都希望居住在美麗的城市,但是何謂美麗的城市,沒人能說得準。是擁有寬闊的街道?或者是有更高的建築?還是有更多的樹木?建築師提出了許多理論,但是此種計畫,可以給建構城市的規範提供一個科學基礎。」

從改革的角度考量,對於生理壓力有所反應,絕對是一件好事:因為有助於哺乳動物在競爭的環境中存活。動物在面對威脅,不論對象是掠食者、稀少的糧食供給或是進攻的敵人,都會啟動自身體內皮質醇或腎上腺素等荷爾蒙的分泌,進而提升血液中糖份濃度,並重新將血流傳送到肌肉及肺部,對於所面臨的威脅,可以奔跑逃離、展開獵食或進行反擊。

「此種計畫,可以給建構城市的規範提供一個科學基礎。」

但是壓力反應啟動後若不能停止,就會發生問題。壓力引發的荷爾蒙分泌如果濃度太高或持續太久,會造成血壓上升並降低免疫系統功能。雖然箇中機制未明,但科學家同意,嚴重或長期持續的壓力,會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對於基因本就具有易患病的特質,以及腦部尚在發育階段就面臨壓力的人而言,更是如此。理論上,城市生活中永無止境的挑戰,會造成具殺傷力的壓力,有些人擔心最後將造成全球精神疾病案例的增加。

但是僅有一些小型、區域性研究,看得出精神疾病案例有增加的情況。哈佛醫學院心理健康及流行病學家凱斯勒(Ronald Kessler)指出,「這樣的結果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我們原本認為壓力會造成精神疾病案例增加。但從全球來看,尚未普遍性觀察到此種結果,而有些研究指出,精神疾病案例甚至在城市也沒有增加。」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精神疾病盛行率的可靠資料取得相當困難,因為有關精神病案例的診斷,通常並不精確,或者沒有完整的紀錄。坎伯威爾研究計畫的影響深遠的道理,在於該計畫不同以往,將所有診斷出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做多年追蹤紀錄,其中還包含未住院的患者,研究人員並且仔細檢視每一個案。

坎伯威爾研究結果在二○○三年發表,梅爾林登柏格當時服務於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正從事思覺失調症的基因風險因子如何影響腦部功能的研究,坎伯威爾研究結果大大引發了他的興趣。梅爾林登柏格之前幾年的學生生涯剛好在紐約曼哈頓度過,他表示,「以前我曾在曼哈頓見到許多罹患精神病的流浪漢遊盪街頭,我一看到坎伯威爾研究結果,以往的記憶立刻鮮活起來,讓我立刻想到曼哈頓的問題。」梅爾林登柏格懷疑城市生活可能導致腦部更易受到心理健康狀況影響。他在二○○七年回到出生地德國,決定針對這個疑問進行研究,但是他發現在當時的環境下,「人們都認為他所關心的影響效果過於細微,無法找到答案。」

儘管如此,梅爾林登柏格在二○一一年於《自然》雜誌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明確指出在都市中成長的人和於成人後才搬到都市居住的人相較,兩者處理壓力等負面情緒的方式並不相同。他的研究團隊針對五十五個健康志願受測者進行研究,在持續用負面社交回應話語對受測者加諸壓力的情形下,要受測者同時演算數學題目。

梅爾林登柏格表示,「研究人員不斷透過耳機告訴受測者,說他們的演算結果爛透了,或者他們的表現遠遜於掃描紀錄中其他受測者的表現。在其中一項測試,受測者可以直接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研究人員相當不耐煩的表情。」

 

「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除非對周遭環境進行深入探究,否則無法釐清。」

此種社交壓力會啟動腦部的兩個區域,但是反應態會因受測者的城市生活經驗而有所差異。杏仁核專司情緒處理,對於目前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杏仁核會顯現較強的活動狀態;前扣帶皮質功用在於協助管理杏仁核並處理負面情緒,不論現在是否住在城市,比起在鄉間成長的人,成長於大城市人的前扣帶皮質會顯現較激烈的反應。梅爾林登柏格認為,此種對壓力過於反應的現象,會促使居住在城市的人更容易產生如思覺失調症的心理異常狀況。他提出的結論,正好呼應著「孩童時期或青少年時期感受到的壓力,對於腦部發展有持久影響,而且會增加罹患精神病機率」的論點。

有了梅爾林登柏格的研究先峰,陸續有其他科學家投入研究。位於美國馬里蘭州的萊柏腦部發展研究所所長維柏格(Daniel Weinberger),自嘲他是迷戀於「城市產生的文化刺激」,他看到中國以驚人速度快速都市化的現象,正在規劃一個大型、長期的計畫,研究中國的思覺失調症的環境及基因風險因子。

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居住都市人口比率成長了一倍,都市人口已超過全國人口半數。維柏格和北京大學的同行合作,計劃對數以千計的人口,依「在十二歲以前從鄉間移居到北京」、「在十二歲到十八歲之間從鄉間移居到北京」以及「十八歲以後才從鄉間移居到北京」加以歸類,他們將透過腦部造影及基因分析,據以了解城市生活養成及基因改變認知與推理,這些在思覺失調症狀下通常會遭破壞的功能。

研究人員懷疑,城市生活的壓力,讓本來就因為其他環境壓力或基因關係而屬高危險群的人,更容易罹患精神病。梅爾林登柏格在冰島針對腦部造影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雖然研究細節尚未發表,但據悉針對一特定基因已觀察到相關現象。透過位於冰島雷克雅維克「基因解碼公司(deCODE Genetics)」的技術,找到五百多個具稀有突變基因而成為罹患思覺失調症高危險群的人,梅爾林登柏格讓他們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測試,和他針對城市生活研究進行的測試一樣。

梅爾林登柏格表示,「我們已經發現,具有該稀有突變基因的受測者,在處理社交壓力時,會啟動腦部的前扣帶皮質,和那些在都市中成長的人們一樣。」該研究計畫還要持續許多年,他希望隨著計畫的進行,可以發現更多的基因標的。

要找出忙碌的城市生活中,究竟是那些部分的壓力最大,是另一個須要克服的挑戰。梅爾林登柏格認為,常見的都市生活經驗中,會因為社會經濟地位或是種族差異,讓人感覺到與鄰居不同,這可能是一個因素。如果真是如此,外來移民族群會因經常有的孤立感,而和城市居民一樣用相同的方式處理壓力,根據這樣的假設,梅爾林登柏格目前正針對移民德國外來人口的小孩進行研究(第一代移民並不適合做為研究對象,因為他們的社會孤立感會因遷離祖國的壓力而更加嚴重)。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心理學家暨流行病學家梵歐斯(Jim van Os),計劃針對城市生活進行細部研究,以找出壓力的來源。他表示,「我逐漸瞭解到,因為我們知曉大腦會和環境互動,所以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除非對周遭環境進行深入探究,否則無法釐清。」梵歐斯已經發展出一款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讓受測者在過日常生活時紀錄下他們的情緒、想法、所在位置及從事活動。梵歐斯指出,「紀錄這些資訊相當重要,因為情緒及影響在腦部呈現動態變化,就像血壓的變化一樣。」

這是一項兩百萬歐元(相當於兩百六十萬美金)經費的田野調查計畫,梵歐斯打算運用手機應用程式,針對兩百六十四個已經出現精神問題困擾的受測者,從他們身上收集受測因子的經常性資訊。之後他要將收集到的資訊結合腦部造影,來驗證他的假設:「從出現精神問題困擾,到發展成為完全精神錯亂」的風險,與「學習新環境的那一部分是對自己有益,那一部分對自己是個威脅」能力的扭曲,兩者之間有關聯性。梵歐斯表示,「如果你搬到一個新的地區,你必需要很快學習那一個鄰居值得你建立友誼,以及如何解讀出不利於你的社交訊息。」

「城市環境」造成生活壓力而影響人類大腦的成因十分複雜。

除此之外,梅爾林登柏格還打算進行一個更據雄心利用高科技的研究計畫,鑑於臨近海德堡大學的地球科學家已發展出一套海德堡市的高解析度地圖,以及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物理學家發展出了一套行動裝置,可以讓受測者在海德堡市各處走動及工作同時,對他們進行為時一個星期的追蹤及測試。

他打算和這些科學家們合作,利用這些技術進行實驗,當受測者走到一個特定地點,例如一塊綠地或是一個特別吵雜的十字路口,馬上詢問受測者的心理狀態或傳送一個認知測驗要他們當場作答。隨後要求受測者來到實驗室接受腦部造影研究,以檢視他們如何處理壓力及情緒。藉由造影資訊與受測者在不同地點心理狀態的關聯性分析,研究團隊希望能追蹤到城市生活的不同層面,是如何影響腦部—例如是否漫步走過公園,真的會對杏仁核及前扣帶皮質產生紓緩效果。

這是一個結果具高度不確定性的計畫,尚待有心贊助人士的認同。但是梅爾林登柏格在這個計畫中看到城市的未來。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建築師暨城市規畫專家魯道夫克列福(Annette Rudolph-Cleff)讀到梅爾林登柏格在二○一一年於《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後,就主動和梅爾林登柏格聯繫,現在並針對這個計畫提供建議。魯道夫克列福表示,「目前我們對於我們所住的城市,所知甚少,需要仰賴新發展的科技及方法,幫助我們決定這個城市的最佳發展模式。」

除了有助於未來城市的設計規劃,此研究計畫亦將有助於找出全球各大都會生活最讓人感到壓力的部分,藉以突顯出重新創造城市生活的必要性。城市已然孕育著偉大經濟及文化,魯道夫克列福希望研究城市生活壓力的新科學,也能將城市轉型為有助心理健康發展的搖籃。

 

註:Schizophrenia,原 精神分裂症,2014年5月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