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Kuroshio)(上)

Print Friendly

黑潮(Kuroshio)(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江紫綾研究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黑潮是緊鄰臺灣的重要洋流,其與臺灣的氣候、環境、漁業及人類生活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臺灣與黑潮始終脫離不了關係,因此生活在臺灣的我們,更應探索黑潮、研究黑潮、了解黑潮。

命名來由
黑潮為日本語「Kuroshio」之中文翻譯。這是因為,黑潮表層的水幾乎沒有營養鹽和懸浮顆粒,是一支相當純淨的海水團,光線不易被散射,逐漸被海水所吸收,海水會呈深藍色。然而沿岸海水則因為懸浮顆粒多,反射回水面的白色光較多,所以看起來比較明亮,海水會呈淺藍色或綠色。

起源及路徑
北太平洋環流系統中,黑潮是當中最為重要的西方邊界流。黑潮是北赤道洋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向西碰到陸地邊界後向北流的分支。沿著菲律賓東岸向北流,經臺灣東岸到達臺灣東北部時,由東臺灣通道(East Taiwan Channel)進入東海。並沿200公尺等深線向北流至日本九州南方後分為兩支,主支經圖克拉海峽(Tokara Strait)向東進入太平洋,最後接到北太平洋洋流(North Pacific Current)。另一分支則繼續向北,經由對馬海峽(Tsushima Strait)進入日本海(Sea of Japan)。

特性
黑潮具有高溫、高鹽、低營養鹽及高傳輸量等特性(相對於其周遭海域而言)。夏季時黑潮的表層水溫達30℃,到了冬季水溫也不低於20℃。由於黑潮攜帶大量的熱能、水量及鹽類由南向北傳輸,因而對全球氣候以及生地化循環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黑潮流幅寬約150公里,影響深度可達1000公尺左右,表面流速每秒約1公尺。
黑潮的主軸受到季風的影響,有季節性東西向橫移之現象,夏季時受西南季風吹拂而向東移動(離開東海陸棚);冬季則因東北季風影響而向西移動(靠近東海陸棚)。Gilson and Roemmich利用由1993-2001年XBT/XCTD的資料,估算出臺灣南方及東南方(臺灣南端向東延伸至東經123.05度)的黑潮平均傳輸量分別為22±1.5Sv與20.7Sv,並指出黑潮的傳輸量有年週期及年際變化。

重要性
如果黑潮是一條高速公路,那臺灣東岸沿海就是休息站。當東岸沿海地區仍然乾淨、美麗,那麼海洋生物(迴游性的魚類、以迴游性魚類為食的鯨豚)就會到休息站來休息、覓食。這個區域的海洋生物無論在種類或數量上都相當繁多。

請參閱黑潮(Kuroshio)(下)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