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雌生殖

Print Friendly

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si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蔡翠菱

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sis)此名詞來自希臘文,原意 “virgin birth”(處女生殖),是無性生殖的一種,又稱為單性生殖。是指卵不需要受精,便能發育成個體。單倍體的子代發育為可以不經減數分裂產生卵或精子,而直接成為成體。在孤雌生殖中有一些例子為無融合生殖(apomictic)的孤雌生殖,在產生後代時,不進行減數分裂(meiosis),而行有絲分裂(mitosis),因此其子代的染色體數目與親代相同,所產生的後代為親代母親的克隆(clone)。無融合生殖的孤雌生殖(apomictic parthenogenesis),其後代通常為雌性,除了蚜蟲以外,蚜蟲行孤雌生殖時可能產生雄性與雌性的後代,然而其雄性的後代缺少一條X染色體(XO)。

孤雌生殖在植物中常有自然發生的例子,在一些無脊椎動物(例如線蟲、水蚤和一些蠍子、蚜蟲,部分蜜蜂、竹節蟲,與寄生蜂)和少部分的脊椎動物中可以找到例子(例如部分魚類、兩生類、爬蟲類、和極少數的鳥類);就昆蟲中的蜜蜂而言,雄蜂(drones)是由未受精的卵發育而成具有生育能力的單倍數成體,至於雌蜂則包含負責生育的蜂后和不具生殖力的工蜂,牠們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二倍數成體。

孤雌生殖的現象較常發生在族群中不具有雄性個體時,例如爬蟲類中特定種類的鞭尾蜥蜴(whiptail lizards),其個體皆為雌性;在部分輪蟲(rotifers)的種類中發現,這些輪蟲的物種僅由雌蟲構成,雄蟲從未出現,全賴雌蟲產卵,而其卵子不受精,直接發育為一雌體。而部份行孤雌生殖的物種,當雄性個體出現時,生殖的模式則會轉換回有性生殖,例如在脊椎動物中發現的例子包括科摩多巨蜥(Komodo dragon)和一種雙髻鲨(hammerhead shark),動物管理員發現,如果這兩種動物的雌雄個體保持分離狀態時,就可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產生子代,而正常情況下則進行有性生殖。

在非自然的狀態下,許多物種的未受精卵可以藉由人為注入鈣離子或其他各種溫和傷害性處理方法(例如溫度休克),來使卵子活化(egg activation),透過這種人為激活(artificial activation)的方式,開啟卵的代謝,促使卵開始發育而進行孤雌生殖。


參考文獻

  1. 江建勳(1979)。處女生殖的奧秘。科學月刊,0118。http://210.60.224.4/ct/content/1979/00100118/0009.htm
  2. Campbell, N. A., & Reece, J. B. (2012)。生物學-下冊(鐘楊聰、葉開溫、崔文慧、蕭淑娟、徐歷鵬,譯)。台北:偉明圖書。(原著第八版出版於2008年)
  3. Crews, D., & Fitzgerald, K. T. (1980). “Sexual” behavior in parthenogenetic lizards (Cnemidophor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77(1), 499-502.
  4. Parthenogenesis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thenogenesi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