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轉相除法(I) (Euclidean algorithm)

Print Friendly

輾轉相除法(I) (Euclidean algorithm)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

46875_Euclid

歷史溯源:歐幾里得(Euclid,ca.325BC-ca.265BC)(如右圖)的《幾何原本(Elements)》第七卷的第一、二個命題論述如何用輾轉相除法求兩整數的最大公因數,因此,輾轉相除法又稱歐幾里得算法。

狄里克利(Peter Gustav Lejeune Dirichlet, 1805-1859)在他的《數論》一書中說「本書的整個結構奠定在一塊基石上面,即計算兩個整數的最大公因數(輾轉相除法)。」利用這個方法,可以較快地求出兩個自然數的最大公因數,稱為 g.c.d.(greatest common divisior)[1]。 所謂最大公因數,是指幾個數的共有的因數之中最大的一個,例如:8和12的最大公因數是4,記作 g.c.d.(8,12)=4。

已知:$$a,b\in \mathbb{N}$$,且 $$a=bq+r$$,其中 $$q,r\in \mathbb{Z}$$,$$0\le r <b$$

求證:$$(a,b) = (b,r)$$。

證明:令 $$(a,b)=d_1$$, $$(b,r)=d_2$$

$$(1)~\because (a,b)=d_1$$,則 $${d_1}\left| a \right.$$ 且 $${d_1}\left| b \right.$$,$$\therefore \exists 1,q\in \mathbb{Z}$$,
得 $$r=a-bq=a\times 1-b\times q$$,$$\therefore {d_1}\left| r\right.$$,即 $${d_1}\left| (b,r) \right.$$,$$\therefore {d_1}\left| d_2 \right.$$。

$$(2)~\because (b,r)=d_2$$,則 $${d_2}\left| b \right.$$ 且 $${d_2}\left| r \right.$$,$$\therefore \exists q,1\in \mathbb{Z}$$,
得 $$a=bq+r=b\times q+r\times 1$$,$$\therefore {d_2}\left| a\right.$$,即 $${d_2}\left| (a,b) \right.$$,$$\therefore {d_2}\left| d_1 \right.$$。

$$(3)~{d_1}\left| d_2 \right.$$ 且 $${d_2}\left| d_1 \right.$$,又 $$d_1>0$$,$$d_2>0$$ (最大公因數必為正數),
因此,$$d_1=d_2$$,即 $$(a,b)=(b,r)$$。


例題:求多項式 $$f(x)=x^2+2x-3$$ 與 $$g(x)=3x^3-2x^2-7x+6$$ 的最高公因式(H.C.F.)=                   。

參考解法:利用分離係數法。

46875_p1

即 $$\mathrm{H.C.F.}=x-1$$。

延伸性質:

  1. 若 $$a,b\in\mathbb{N}$$,則 $$[a,b]=\frac{ab}{(a,b)}$$
  2. 若 $$f(x),~g(x),~q(x),~r(x)$$ 為多項式,且 $$f(x)=g(x)q(x)+r(x)$$,則 $$\left( {f\left( x \right),g\left( x \right)} \right) = \left( {g\left( x \right),r\left( x \right)} \right)$$

數學遊戲:小蘭、小珍和小布午後玩遊戲,大姊小蘭的 $$A$$ 容器為 $$27$$ 毫公升,二姐小珍的 $$B$$ 容器為 $$15$$ 毫公升,小妹小布拿出 $$100$$ 毫公升的 $$C$$ 容器,問如何借用 $$A$$、$$B$$、$$C$$ 容器倒出 $$6$$ 毫公升的水?

參考解法:因為 $$(27,15) =3$$,則 $$3=15\times 2 – 27$$ ,因此 $$6=15\times 4 – 27\times 2$$。所以,先將 $$15$$ 毫公升的容器裝滿四次倒入 $$100$$ 毫公升的空容器中,再往 $$27$$毫公升的容器倒出兩次滿,則剩下的水就是 $$6$$ 毫公升。

最後,西方的歐幾里得利用更相減損的運算來求得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對照中國,南宋數學家秦九韶(1202-1261)於其大作《數書九章》中有次序及有步驟地解出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利用的方式仍然是輾轉相減法,此方法稱為「大衍求一數」,數學界稱為「中國剩餘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總之,輾轉相除法看似只是一種運算方法,但是,其背後蘊含深厚的數學內容,例如:給定一個實數 $$\alpha~(\alpha>0)$$,找出一個有理數 $$\frac{q}{p}$$ 去逼近它,使 $$\left| {\alpha- \frac{q}{p}} \right|$$ 為最小,這是一個重要的數學問題,也就是數學史上的丟番圖(Diophantine)逼近論,換言之,就是以有理數逼近實數,方法即先以輾轉相除法求得連分數,然後不斷接近實數,如祖沖之的約率 $$\frac{22}{7}$$和密率 $$\frac{355}{113}$$,就是企圖以有理數逼近圓周率 。

[註1] 在多項式中稱為最高公因式,以符號H.C.F(highest common factor)表示。

連結:輾轉相除法(II)

參考資料:

  1. 蔡聰明,《數學的發現趣談》,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2. 華羅庚,《與中學生談中國數學史上的幾大成就》,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年。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6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