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病毒的分類與特徵(上)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病毒的分類與特徵(上)

Print Friendly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病毒的分類與特徵(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黃培綺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又譯埃博拉病毒),一個大家耳熟能詳,但也令人聞之色變的名詞,在1995年的電影「危機總動員」中就是以伊波拉病毒為題材所拍攝而成的故事。在今年,2014年,位於西非伊波拉病毒的疫情大爆發,與歷年相比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都達歷史上的最高峰(圖一),對於全世界來說這是個很嚴重的公衛問題。伊波拉病毒又被稱之為新世紀黑死病,這病毒究竟是什麼?

p1

圖一、伊波拉病毒歷年年度累積總病例統計圖。淺綠色條:感染病例數;深綠色條:死亡病例數;灰色條:無病例報告。(引自BBC News – Summit to discuss Ebola emergency starts. http://www.bbc.co.uk/news/health-28673380)

伊波拉病毒在病毒的生物分類階層中,屬於單股反鏈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底下,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伊波拉病毒屬(Ebolavirus)的病毒,此屬的病毒總共包含五個種,分別是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蘇丹伊波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雷斯頓伊波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Taï Forest ebolavirus,本迪布焦波拉病毒(Bundibugyo ebolavirus)。病毒所屬的目,單股反鏈病毒目(Mononegavirales),為一種感染脊椎動物的病毒目,是屬於核糖核酸病毒(RNA virus)的一種,又稱為RNA病毒。RNA病毒,顧名思義,此類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與DNA病毒相較之下,RNA病毒的變異性較高,若病毒持續的變異,那麼做出來的疫苗就只有對某種變種有效,而對於其他種病毒變種無效,像是每年都會爆發的流感病毒也是屬於RNA病毒的一種,也就因為RNA病毒高變異度的原因,造成RNA病毒難以製造出有效疫苗出來預防感染。

伊波拉病毒的五個種的命名,是以此病毒種首次爆發的發生地來命名的,其中,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圖二)對人類的致死率高達90%,是在1976年8月26日首次於薩伊北邊城鎮爆發時被發現的。薩伊伊波拉病毒的首例個案紀錄是44歲教師Mabalo Lokela,在當時患者他高燒後去醫院診療,其症狀被醫生診斷為疑似瘧疾感染,並用奎寧注射的方式來治療患者,接受治療一週後患者病情卻惡化,且無法控制的嘔吐,帶血腹瀉、頭痛、暈眩伴隨呼吸困難,並開始自口、耳、鼻、直腸等多處開始出血,患者於9月18日死亡,從病發到死亡整個病程只有兩週時間。

p2

圖二、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下的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外型結構。(Wikipedia:Ebola virus. http://en.wikipedia.org/wiki/Ebola_virus#mediaviewer/File:Ebola_virus_em.png)

蘇丹伊波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也在同一年,1976年,首次於蘇丹棉花工廠的工人身上被發現。研究指出,該名工人受病毒感染的可能原因,應該是在工廠內部或是工廠附近曾經有接觸過此病毒株的帶原宿主生物,但在經過檢測工廠周為的動物和昆蟲後,仍未發現有可能的帶原宿主,目前對於蘇丹伊波拉病毒的帶原宿主至今還不清楚。根據統計,蘇丹伊波拉病毒對人類的平均死亡率為53.76%。

連結: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病毒的分類與特徵(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7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