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醯胺

Print Friendly

內醯胺 (Lacta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黃鈺雅碩士班二年級

哌啶(piperidine)、內醯胺(lactam)、吡咯里西啶(pyrrolizidine)、吡啶酮(pyridone)為自然界中,常見之含氮雜環天然物,如圖1(a~d)所示。此類含氮骨架之天然物,多具有生物活性或醫藥活性之特質。因此,過去許多化學學者致力於探討合成含氮雜環化合物之相關研究。

其中,於圖1(b)為內醯胺,並與另一環狀架構呈現並環結構,很多天然物含有此骨架,像青黴素 (penicillin) 圖1(e)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本篇文章將針對內醯胺之架構、合成方式與實際應用進行初步介紹。

56315_p1

圖1. 含氮雜環天然物(a) piperidine (b) lactam (c) pyrrolizidine (d) pyridone (e) penicillin

內醯胺(lactam)的命名由來是擷取內酯(lactone)和醯胺(amide)得來,即表示為環狀的醯胺。命名時以內醯胺為主體,由氮 $$\mathrm{(N)}$$ 原子為起始,以希臘字母分別表示為 $$\alpha$$、$$\beta$$、$$\gamma$$,而最小為四員環-$$\beta$$-內醯胺,依次為 $$\gamma$$-內醯胺(五員環)、$$\delta$$-內醯胺(六員環)等,如圖2所示。

56315_p2

圖2. 內醯胺結構

本文介紹常見兩種得以在實驗過程中,以合成方式,得到內醯胺之架構的過程:

$$(1)$$ 利用帶有酮基之環狀化合物(cyclic ketones)與疊氮酸(hydrazoic acid)進行化學反應,首先酮基與路易士酸配位,疊氮經電子轉移攻打到酮基的碳上,再經由施密特反應(Schmidt reaction)進行重排,以脫去氮氣,便可得到內醯胺(如圖3所示)。[1]

56315_p3

圖3. 施密特反應(Schmidt reaction)合成 lactam 之過程

$$(2)$$ 利用環戊二烯(cyclopentadiene)與氯磺醯異氰酸酯(chlorosulfonyl isocyanate)進行狄耳士–阿德爾反應(Diels–Alder reaction):於室溫下,進行[4+2]環化反應,得到 $$\gamma$$-內醯胺;另外,在低溫中 $$(-78^\circ C)$$ 則進行[2+2]環化反應,生成 $$\beta$$-內醯胺(如圖4所示)。[2]

56315_p4

圖4. 狄耳士-阿德爾(Diels-Alder reaction)合成 lactam 之過程

除了上述二種較為人所知之人名反應外,亦可直接利用胺基酸的環化、線形醯基的衍伸物進行分子內環化等等…方式,以合成出內醯胺之骨架。

含氮雜環的化合物大多具有生物活性及藥理性質,現今對於內醯胺之應用,經常作為藥理之抗生素,例如:$$\beta$$-內醯胺類抗生素中,存在 $$\beta$$-內醯胺之主架構。而 $$\beta$$-內醯胺類抗生素之種類相當廣泛,如頭孢菌素、碳青微烯、青霉素及其衍生物等。

其中,較為廣為人知的 $$\beta$$-內醯胺類抗生素為青黴素 (penicillins),亦稱為盤尼西林(如圖1(e)),此為人類史上第一個發現之抗生素,因此類抗生素係經由青霉菌提煉而來,故得其名。[3] 而 $$\beta$$-內醯胺胺類抗生素可作為人體抗生素之主因為:$$\beta$$-內醯胺類抗生素主要針對人體中細菌之細胞壁進行反應,然而人體細胞中,並無細胞壁存在,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而這類抗生素常用以治療和預防被同類抗生素打擊的細菌。

在藥品之副作用方面,雖 $$\beta$$-內醯胺類抗生素相較於其他藥物之副作用程度較少且較為安全,然而,於過去之病史資料中,亦曾發生過致命性之不良反應,如過敏性休克,使用時仍須考量其對人體之副作用程度。[4]


參考資料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7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