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下)

Print Friendly

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何懿洲博士生

連結: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上)

物種數量減少的原因有下列幾種:

fig2

圖二、大貓熊(圖片來源:Michel GUNTHER / WWF-Cano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wwfint/3048095832/in/photostream/)

(一) 人類過度獵捕:如歐洲人首次到達北美時,發現有30~50億的旅人鴿(passenger pigeons),1800年商業獵捕造成數量急遽下降。在1900年,獵人在野外發現最後一隻予以射殺,被豢養的最後一隻則死於1914年,旅人鴿自此滅絕。另外,1970年代大量商業捕撈白鮑魚,在1990年族群只剩下1%,2001年白鮑魚成為第一個被美國列為瀕危物種名單之無脊椎動物。由於白鮑魚生殖時將精子與卵子釋入水中,需要相當數量,才能有效生殖。目前白鮑魚雖仍有野生的,但其數量已經少到無法進行有效的生殖,已有捕捉部分個體進行生殖並野放的計畫。

(二) 棲地改變:每一物種都需要特定的棲地環境,棲地的縮減、零碎化及被破壞都會使得族群個體數下降。特有種(endemic species)的棲地侷限在某些地區,對於資源要求具有獨特性,比起棲地廣泛的物種更易遭致滅絕的危機。如大貓熊(giant panda,圖二)是中國大陸竹林中的特有種,以竹為食物。當中國大陸人口數快速增加,竹子被砍伐作為建材及農舍。竹林消失,大貓熊數量大量減少,其數量最高時曾有100,000頭,現在野外大概只有1,600頭左右。除了棲地縮減之外,大貓貓也受到棲地零碎化的影響。目前適合的棲地在各自遠離的山頭上,使得大貓熊面臨無法遷移到新棲地的不利困境,降低基因流動(gene flow),使此族群形成近親交配而降低整體的基因多樣性。近來的保育措施包括保護現有棲地、建立分離合棲地間的生態走廊,以及豢養的貓熊進行人工繁殖計畫等。

(三) 其他物種的影響:一物種的族群常影響到另外一個物種。當外來種比當地物種較具競爭優勢,會造成問題。如在夏威夷,引進外來用以防治農業害蟲的蠅。然而,此蠅不去攻擊害蟲,反而攻擊Koa Bug,減少Koa Bug的族群數量。而一物種族群數量減少也常影響到另外一個物種。如苜蓿(running buffalo clover)以及以苜蓿為食的美國野牛在美國中西部是曾經是十分普遍的物種。該地土壤因草食性動物的排泄物而變得肥沃,野牛也協助散播苜宿等植物的種子。當野牛被射殺到幾近滅絕,苜蓿族群也跟著下降,現在已列為受威脅物種。

以往多只對脊椎動物進行保育評估,近年來學者才開始評估無脊椎動物及植物,然而對原生生物以及真菌實質上還未進行,IUCN紅色名錄對原核生物甚至未置一詞。微生物學家Tom Curtis於2006年提出請求增加對微生物生態及其多樣性的研究,他認寫到「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最後一藍鯨被最後一隻大貓熊噎死了,這確實是一件不幸事件,但卻不是世界末日,但是如果我們意外地將世界上最後兩種氨氧化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um)毒死了,那又另當別論。這可能現在會發生,我們甚至都還不知曉—」氨氧化菌是自然環境必須要的,能將氮轉變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

參考文獻:

  1. IUCN Red List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UCN_Red_List
  2. Starr, C., Taggart, R., Evers, C., Starr, L. (2013). Biology: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ife. 13th ed. Brooks/Col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