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

Print Friendly

放射性 (Radioactivity)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101級 鍾豪

2

圖一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何謂放射性

不穩定的元素,從原子核自發性地向外噴發出放射線,衰變為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該現象稱為「放射性」。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衰變類型,如圖一,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衰變類型,而黑色代表穩定的元素,亦為衰變最終產物。

放射性強度的單位是「貝克 \((\mathrm{Bq})\)」,因次為 \(s^{-1}\),代表每秒中原子衰變的次數。例如,一克的鐳(Ra)放射性大小有 \(3.7\times 10^{10}~\mathrm{Bq}\)。

容易與貝克混淆的是「西弗 \((\mathrm{Sv})\)」,西弗的因次為 \(m^2s^{-2}\) 或 \(J/kg\),代表每公斤所受的輻射能量。貝克描述的是放射性物質本身的特質和活性,而西弗描述的是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貝克僅受放射性物質的狀態影響,而西弗則受放射性物質的強度、與放射性物質的距離、有無屏蔽、風向等環境因素影響。

常見的放射線

放射線的來源可分為自然與人工。自然放射線來自不穩定的元素衰變或太空中的宇宙射線。

人工放射線指的是將穩定的元素以某種射線或粒子去撞擊,使其原子核變成不穩定而發出放射線。人工放射線可依需求製造不同的射線,且能控制強度與能量,而且不需要時也能隨時停機。常見的人工放射線來源是粒子加速器和核子反應爐。核子反應爐在進行核反應時,會產生大量射線,故在反應爐上開設一個小孔,便可得到一束放射線,缺點是射線種類複雜。

常見的天然放射線有 \(\alpha\) 射線、\(\beta\) 射線、\(\gamma\) 射線。\(\alpha\) 射線是氦原子核 \((^2_4\mathrm{He})\),穿透能力差,大約一張紙即可將其隔絕。\(\beta\) 射線是高速電子束 \((e^{-})\),穿透能力較 \(\alpha\) 射線強,大約一公分的鋁板可將其隔絕。\(\gamma\) 射線是高能光子束,穿透能力最強,需要原子序高和密度高的元素構成的材料,如銅、鉛等,才能將其隔絕。

放射性的應用

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有固定的半衰期,不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而生物死後便停止與外界交換物質,因此,計算放射性物質的剩餘量和半衰期比較,便可估算出生物存活的年代。應用上,\(^{14}_{~~6}\mathrm{C}\) 的半衰期為 \(5730\) 年,長度適中,經常用來估算古生物化石的年齡,是為「放射性碳定年法」。

放射性物質也廣泛應用在醫療領域。例如利用 \(\beta^{+}\) 衰變產生的正電子射線,可用來進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是一種非侵入式探測腫瘤的方法。又例如利用鈷-60做為放射源,照射癌化的部位,破壞癌細胞,達到治療的效果。

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

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可分為慢性和急性。若長期暴露在放射性的環境中,會傷害染色體,導致細胞分裂異常、無法再生,造成白內障、貧血、不孕、癌症等,是為慢性傷害。若短時間大量接受放射線,將立即產生潰瘍、水泡、免疫系統失能、造血機制停止等症狀,若無適當治療,數日內可能死亡。

放射性的測量

平時在電影或電視影集經常可看到,科學家拿著一台發出「答、答、答」的探測器找尋放射性物質,這是「蓋格計數器(Geiger counter)」,它因為使用方便、價格便宜,故廣泛被使用在醫學、工業領域。但蓋格計數器僅能計算放射線的數量,無法測量種類和能量大小。例如一顆低能的氦原子核與一顆高能的電子,蓋格計數器同樣計數一次或發出「答」一聲,無法區分二者,但不同種類和不同能量的放射線,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

例如:中子極易與水發生反應,而人體含有大量的水,因此中子射線較其它射線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也更危險。因此,要完整測量放射性物質,需使用矽(Si)、鍺(Ge)或閃爍體(Scintillation)等,搭配光電倍增管,才能完整得知放射線的種類與能量。


參考文獻

  1. A+醫學百科。http://cht.a-hospital.com/w/%E5%B0%84%E7%BA%BF
  2. 維基百科。放射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E%E5%B0%84%E6%80%A7
  3. 維基百科。貝克勒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9D%E5%8F%AF%E5%8B%92%E5%B0%94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