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雲杉樹冠層環境概述

Print Friendly

臺灣雲杉樹冠層環境概述 (Introduction of Canopy, Climbing Technique and Taiwan Spruce)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系統暨社會學系博士生藍永翔
(Department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Society,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樹冠層 (canopy) 泛指樹木和森林有葉子的部分,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植物藉由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再經由各種生合成 (biosynthesis) 途徑產生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

早期的科學家只能使用望遠鏡觀察樹冠層,但自 1970 年代起,各種器械和技術蓬勃發展,科學家開始使用飛船、吊塔、繩索等方式近距離探索樹冠層。相對於其它方法,繩索攀樹技術較為簡易,學習門檻低,價格也較為便宜,於是常用於樹冠層學術研究。由繩索的固定方式可分為單索技術 (SRT, single rope technique) 及雙索技術 (DdRT, dynamic doubled rope technique)。

a1

圖一 單索技術 (SRT, single rope technique) 和雙索技術 (DdRT, dynamic doubled rope technique) 的區別。(本文作者藍永翔繪)

如圖一所示,單索技術係指繩索的一端固定於地面或大型枝條,攀樹者沿著另一端上升的方法。由於在攀爬過程中繩索固定不動,移動時較有效率,一般用於長距離的垂直上攀;但對於上方的支點來說,承重等於攀樹者體重的兩倍,對支點的負擔較大。雙索技術則是繩索繞過上方枝條後兩端都固定在攀樹者身上的技法,隨著攀樹者向上移動,中間的迴圈也逐漸縮小。此種技法常用於確保 (belaying) 及橫向移動,雖然移動時耗時較久,但對支點的負擔較小,也常用於樹梢的攀登。

筆者在 2007 至 2011 年間曾使用繩索攀登技術參與了塔塔加鞍部數個臺灣雲杉 (Picea morrisonicola) 的樹冠層研究計畫。臺灣雲杉是臺灣特有種,也是中高海拔雲霧帶的重要樹種。每年四月,老熟林木的雄毬花和雌毬果開始發育,約五月中授粉完成後,雌毬果閉合繼續發育直到隔年完全成熟。除了生殖芽之外,前一年秋天產生的葉芽芽苞會在三四月開始生長、膨大,五月時隨著芽苞鱗片脫落後針葉迅速展開、抽長,中肋逐漸木質化、針葉顏色轉為深綠,這些變化會持續到約十月中旬為止(圖二)。

a2

圖二 臺灣雲杉葉部發育組圖。(本文作者藍永翔攝)

葉部內的養分含量也隨著針葉發育階段而有所不同,例如植物體中最重要的氮元素,在剛開始脫鱗生長時濃度特別高,隨著葉部生長發育,會明顯降低;生長季結束後氮含量止跌回升,直到隔年的生長季開始。由圖三也可以發現,隨著針葉發育時間愈久,葉部的氮含量大致呈現衰退的趨勢。由於植物無法自行產生氮元素,只能從土壤吸收水溶性含氮離子(如銨離子及硝酸鹽類),或是從即將凋落的葉部組織中回收 (retranslocation),將氮元素重新分配到即將發育的組織中(如花芽、葉芽等等)。國外研究也指出雲杉在生長季時,舊針葉中的氮濃度會明顯下降,而新生針葉內的氮濃度則會提高;但若在生長季前移除已經發育完成的葉芽,養分就會留在舊有的針葉中。種種現象都顯示在生長季時,樹冠層的氮元素也在流動,使樹木能得到最佳的光合作用產率,達到最好的生長結果。

a3

圖三 臺灣雲杉葉部氮濃度在三年之中的月變化。橫坐標的 0 是指針葉在五月芽苞鱗片脫落即將開始生長的時期。圖中央水平線是全部針葉樣本之氮濃度平均值,作為比較標準線。(本文作者藍永翔繪)

除了提供樹木本身生長發育的需求,樹冠層也是各種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原始森林的樹冠層結構複雜,能提供多層次的三度空間。在臺灣中高海拔的雲霧帶森林中常可看見樹幹上長滿各種附生植物 (epiphyte) 如苔、蘚、地衣等,有以這些附生植物為食的昆蟲,也有以這些昆蟲為食的鳥類及小型哺乳類。而在不同的樹冠層位置,受光量、溫濕度等複雜多樣的微氣候 (microclimate) 差異可能會影響樹冠層的植物生理反應以及棲息其間的生態系統。雖然目前科學界對於樹冠層的了解還相當淺薄,但藉由攀樹技術的發展及成熟,或許能更深入了解此一新興領域,發現臺灣的原始森林中珍貴而不為人知的訊息。


參考文獻

  1. Adams, M. (2007). Safe and efficiency tree ascent: doubled rope technique (DdRT). http://www.treebuzz.com/pdf/CC_Jun07.pdf
  2. Chapin, F. S. III & Keorowski, R. A. (1983). Seasonal changes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autumn retranslocation in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taiga trees. Ecology, 64(2), 376-391.
  3. Helmisaari, H.-S. (1992). Nutrient retranslocation within the foliage of Pinus sylvestris. Tree Physiology, 10, 45-58.
  4. 藍永翔(2010)。臺灣雲杉葉部碳氮之分布與動態。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5. 關秉宗、沈介文、魏聰輝、李金玲、黃憶汝、翁世豪、蔡僑隆(2009)。塔塔加地區雲杉之冠層物候研究 [摘要]。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