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

Print Friendly

生態平衡 (Ecological Equilibiu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 莊仁奕

生態平衡 (ecological equilibium) 指的是生態系統中,透過能量的流動、物種內與族群間的互動,達到環境與生物因子的動態平衡狀態,此狀態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改變了平衡關係會調整為新的狀態,也會隨著時間而有不同階段的生態平衡,藉由調查食物網關係、初級生產、環境因子等可以了解此生態系的平衡狀態。

Chesapeake_Waterbird_Food_Web

圖一 起薩比克灣的水鳥食物網。(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生態系組成可分成生物因子與非生物因子,就生物因子之間彼此的互動模式而言,有掠食、競爭、共生、寄生等等,而彼此之間的捕食關係可以形成食物鏈 (food chain),不同的食物鏈交錯則形成食物網,食物網越複雜的生態系,代表當中的生物具有較高的替代性,即使一兩個物種因競爭排除 (competition exclusion) 或捕食而滅絕,仍有其他代替的物種,使生態系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因此,一個生態系的物種多樣性往往也代表者生態平衡的穩定程度。

初級生產者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連接無機世界與有機世界的橋梁,透過光合作用、硫化、硝化等作用,將無機的鹽類轉換成有機分子,在有生命的世界中傳遞,形成能量流動 (energy flow)。初級生產者的生物量往往決定了一個生態系能承載多少族群及其個體數,而影響初級生產者的主要因子是環境的條件,包含降雨量、日照量、溫度、溼度等等,因此在適合植物生長的熱帶地區,其生態系往往具有較高初級生產力與生物多樣性。

在群集消長的過程就是生態平衡不斷進行著被破壞並達到新的平衡,即便是顛峰群集也是會經歷生態平衡的變動。監測環境的變動、群集的消長,在長時間的尺度下,維持其在可以掌控或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得利的方式,而非完全的保護與絕對的排除人類需求,如此才能達到環境資源的永續經營與利用。


參考文獻

  1. Smith, T. M. & Smith, R. L. (2012). Element of ecology, Eighth Edition. Chapter14.18. Benjamin Cummings.
  2. Levin, S. A., Carpenter, S. R., Godfray, H. C. J., Kinzig, A. P., Loreau, M., Losos, J. B.,Walker, B.et al., eds. 2009. The Princeton guide to ecology. Part VI.13 Conserv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圖一 起薩比克灣的水鳥食物網。(圖片來源:Matthew C. Perry.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od_chain#/media/File:Chesapeake_Waterbird_Food_Web.jpg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8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