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史] 黑維塞 (Oliver Heaviside) 辭世了

Print Friendly

黑維塞(Oliver Heaviside)辭世了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楊信男教授、蕭如珀
(譯自APS News,2010年2月)

69030_p1

黑維塞(Oliver Heaviside)

物理學家例行地使用一種很方便的數學工具叫做黑維塞階躍函數 (Heaviside step function),尤其在控制理論和信號處理方面,它可在一個特定時間開啟一個訊號,然後一直開著。此工具以英國的博學之士黑維塞 (Oliver Heaviside) 命名。雖然黑維塞階躍函數在科學界非常有名,然而此函數卻可能是黑維塞這位一生都在辛苦研究中度過,卻相對沒沒無聞又得不到肯定的科學家對19世紀數學和科學最沒創意的貢獻之一。

黑維塞和有名的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一樣都出生於英國倫敦的貧民區康登鎮,他有著一頭紅髮,個子矮小,家有四兄弟,他排行最小,父親湯姆士是一位木頭雕刻師也是水彩藝術家。黑維塞童年時感染了猩紅熱,導致他半聾,這似乎影響了他的社交能力,在康登鎮就學期間,他無法和其他學童相處,但他除了幾何學外,每一學科都是成績最好的。也許傳統的教育就是無法包容這位古怪的天才,因此他在16歲時退學在家自學。

黑維塞的姨丈惠司同爵士(Sir Charles Wheatstone)在1830年代和庫克(William Cooke)共同發明了電報,被公認是電報與當時相對新興領域電磁學的專家。在兩年中,年輕的黑維塞先在丹麥,之後在泰恩河(Tyne)畔紐塞(Newcastle)當電報操作員。他很快地晉升為丹麥北大方電報公司的作業主任,這是他唯一經歷過的全職工作。

黑維塞於1873年讀到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開創性的《電磁學導論》(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對此巨作身感興趣,因此他隔年即辭去工作,傾全力專心研讀,並搬回他父母在倫敦的老家。雖然他缺乏代數和三角函數以外的知識,但他很快地抓到了重點。後來回憶說:「我將馬克士威擺一邊,按照我自己的方法,這樣我的進展快速多了。」最後,他將馬克士威的方程式從20個變數的20個方程式減為只有2個變數的四個向量方程式。那4個方程式,正如每一個物理學家所知道的,描述了靜態和流動電荷,磁偶極和電磁感應的本質。

除了階躍函數和在向量微積分方面的重要貢獻外,在1880-1887年間,黑維塞還發展運算微積分,這樣他可以將不同的方程式轉換為代數方程式來解。他的方法是用變數(p)取代傳統的為分算子,一經解出,代數的解答即可透過換算表將其轉回去原來的微分方程式的解。

這個特定的突破在當時是有爭議性的,一方面是因為黑維塞並未說明它的推演過程,他對此題材向皇家學會地出的一篇論文也因此理由而被拒絕。黑維塞不喜歡鋪陳嚴謹的數學證明,他有具名言:「數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定義不是一開始就出現,而是之後才到來。」在另一場合,他也曾表示:「我不會因為我不了解消化的過程而拒絕吃晚餐。」黑維塞早期當電報研究員也開拓了他的研究範圍,例如他幫忙發展傳輸線理論(所謂的電報方程式),以數學說明若可以在傳輸線上均勻地分布電感的話,就可以將地信號的衰減與失真。實際上,假如電阻不是太大的話,信號在電路上根本就不會失真,各種頻率的電流就都能以相同的速度傳播。

基於此研究,在1887年時,黑維塞提議沿著電話線在固定間距使用感應線圈,如此可以產生均勻的電感,大大降低信號在電線中傳輸的失真量。但黑維塞在論文發表於《電學家》(The Electrician)期刊後從未申請此概念的專利。幾年後,哥倫比亞大學浦品(Michael Pupin)與AT&T 坎貝耳(George Campbell)的理論即是建構在黑維塞早期的研究基礎上,浦品於1904年取得了專利,他提議和黑維塞分享此專利的收益,但黑維塞拒絕了。雖然黑維塞當時已幾乎窮困潦倒,但他要求AT&T也要完全認同他的創意才願意接受。

除了階躍函數外,也許他最有名的成就應該是預測大氣有離子化的反射層,會將無線信號反射回地球,這樣無線信號會隨著地球而彎曲。他的預感後來證明無誤,垂直發射無線電波,在接收從反射層回來信號的實驗於1923年完成,這就是現在所知,以他名字命名的肯乃利—黑維塞層 (Kennelly-Heaviside Layer)。音樂劇作曲家韋柏(Andrew Lloyd Webber)在他創作自艾略特(T. S. Eliot)的詩之音樂劇《貓》(Cats)中將此發現化為不朽:「Up, up, up past the Russel hotel/ Up, up, up to the Heaviside layer…」(往上,上,上,經過魯賽旅館/往上,上,上,上到黑維塞層…)。

雖然黑維塞於1891年被選為皇家學會的會士,並於1905年獲得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的榮譽博士學位,但他一生從未因他許多的成就而獲得應有的肯定,對此他當然很痛苦。他後來變得十分古怪,人生的最後20年他實際隱居在英格蘭西南部德文郡(Devon)附近的托基鎮(Torquay),深受不時發作的黃疸病所折磨,並為鄰近孩童對著他家玻璃扔擲石塊,及在前門胡亂塗鴉而苦惱。

據鄰居說,他家主要都用巨大的花崗石塊來裝修,他儘管髒亂邋遢,卻喜歡將他完美、修剪整齊的指甲塗上明亮的粉紅色,簽名時會在他名字之後簽上神秘的字首「W.O.R.M.」。黑維塞於1925年2月3日在托基鎮的家中辭世,下葬於英格蘭佩登鎮墓園—沒有被歌功頌德,但也並未完全被遺忘。


原文刊載於物理雙月刊2012年2月號34卷第1期,感謝楊信男教授同意授權刊載。

系列文章100篇已集結成冊,由五南出版,書名為《物理奇才奇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