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史] 波耳(Niels Bohr)向拉塞福說明他的原子模型

Print Friendly

波耳(Niels Bohr)向拉塞福說明他的原子模型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楊信男教授、蕭如珀
(譯自APS News,2012年3月)

72754_p1

波耳和愛因斯坦攝於 1925 年

在古典原子的圖解中,一個電子依循固定的軌道,繞著一個小原子核旋轉,這已成了大家心目中有力的圖騰;例如,它被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用來做為標誌,也被熱門的電視連續喜劇《大爆炸說》(The Big Bang Theory,又譯《宅男行不行》、《生活大爆炸》)做為更換場景時使用。但發展出此圖型的波耳(Niels Bohr)在大家眼中則沒那麼有名。

1885 年,波耳出生在哥本哈根,父親克里斯蒂安.波耳(Christian Bohr)是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母親艾倫(Ellen Adler Bohr)則來自丹麥知名的金融政治世家。年輕的波耳自幼即被鼓勵追求他對科學的興趣,還和弟弟哈那德(Harald)同享足球的樂趣。(哈那德是 1908 年丹麥奧林匹克足球隊的一員,那年贏得銀牌,之後成了知名的數學家。) 

波耳起先在哥本哈根大學選修哲學和數學,但在 1905 年時,他得知丹麥皇家科學院在舉辦物理競賽,於是加入挑戰。波耳使用父親的實驗室,做了表面張力性質的實驗,結果該論文得到了首獎。受到此早期成功的激勵,他將重心轉至物理,於 1911 年獲得了博士學位,論文是有關金屬性質的理論說明。

當波耳在劍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時,他追隨著名的湯木生(J. J. Thomson)做研究,湯木生幾年前發現了電子,還提出「葡萄乾布丁」的原子模型;在模型中,原子由電子(湯木生稱之為「corpuscles,微粒」)所組成,浸在正電荷「湯」中,以中和電子的負電荷,正如帶負電的「葡萄乾」被帶正電的「布丁」圍繞著。

拉塞福於 1911 年發現原子核的存在,實質地否定並取代了湯木生的模型。拉塞福提出,原子有一個小小密佈著正電的核,核的四週是帶負電的電子雲,繞著核運轉,就像星球繞著太陽一樣。

隔年,在和拉塞福見面後,波耳加入曼徹斯特大學拉塞福實驗室,前後工作了 4 年,研究原子結構的新模型。拉塞福的模型一開始很紮實,但理論物理學家指出,假若它正確的話,電子應該會向內螺旋而在核內撞毀,造成所有的原子基本上的不穩定。

因此,波耳修正它的概念,讓它和 19-20 世紀交替時,源自普朗克(Max Planck)革命性研究產生萌芽的量子論更一致,特別是能量只能以離散單位,即量子,增加的概念。1913 年 3 月 6 日,波耳寄送一份論文給他的導師拉塞福,說明他的原子結構新模型如何來解釋氫的光譜。

在波耳的模型中,電子繞著原子核的圓形軌道運行,但那些軌道的能量呈離散分佈,電子只可以從一個軌道運行至另一個軌道來增加或喪失能量,視需要吸收或釋放輻射。雖然物理導論課程仍教著波耳模型,但它並不完全正確。最明顯的是,它違反了海森堡提出的測不準原理,因為它的電子具有已知的軌道和確切的半徑,而這兩個特性並無法同時直接測定。此外,它對較大原子的光譜預測很差。波耳的原子理論現在被視為是,繼波耳提出之後 10 多年才發展出來的量子力學描述原子的先驅。

不過,此開創性的研究仍讓波耳獲得了 1922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因為他研究原子結構,以及其釋出的輻射所做的努力。」他當時 37 歲,對物理已有許多顯著的貢獻,例如,他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式,還確認了慢中子分裂所需的鈾同位素。

波耳的名字還和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緊密結合在一起,為此他和愛因斯坦心平氣和地對於量子力學有過好幾次的辯論。波耳還發展出互補原理,來解釋兩個似乎不相容的特質如何在理論上使之相互一致,例如光的行為像粒子和波,端視使用的觀測方法而定。

他曾評論說:「正確陳述的反面即是錯誤陳述,但深奧真理的相反也可能是另一個深奧的真理。」當波耳獲得丹麥政府所頒發的最高榮譽大象勳章時,他設計了他自己的臂徽,包括陰/陽符號和格言「Opposites are complementary,(相反即是互補)」。

波耳之後獲得了許多個人與專業上的榮譽,不過偶而也有不幸的事件。在他年輕傑出的德國門生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爆料說,納粹德國正在發展原子彈後,他和海森堡之間有了知名的爭吵,這一幕會面在弗萊恩(Michael Frayn)所寫的得獎戲劇《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小說形式中永垂於世。當希特勒的軍隊入侵丹麥時,波耳和家人搭漁船逃至瑞典,他和兒子奧格(Aage Bohr,1975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避難美國,加入曼哈頓計畫的研究工作,雖然他一生都擔心核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耳返回哥本哈根大學,渡過他的餘生。


原文刊載於物理雙月刊2014年4月號36卷第2期,感謝楊信男教授同意授權刊載。

系列文章100篇已集結成冊,由五南出版,書名為《物理奇才奇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