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週期評估方法計算農業行為的環境衝擊

Print Friendly

以生命週期評估方法計算農業行為的環境衝擊(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lanting)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袁光宇

我們吃的食物種類上百種,每種食物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種植方式產出、運輸,最後擺上餐桌成為美味佳餚,你曾經想過餐桌上的米飯怎麼來的嗎?你知道每天吃的蔬菜會對全球暖化造成多少影響嗎?不同的種植方式與不同的作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要如何計算這些環境衝擊,讓農民在作物或種植方法的選擇上,既能兼顧經濟效益,又能減少環境破壞,也讓我們在選擇環境友善的食物上有更清楚明確的選擇呢?

如本研究群許桓瑜於先前於《生命週期評估》(2013) 文章介紹,生命週期評估方法可用於計算一項產品從生產、製造、運輸到最終處置所有過程中造成多少環境衝擊。透過產品的生命週期評估,將環境衝擊量化成可以比較的數字,使我們可以從數字與圖表,清楚地比對出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如圖一所示。透過一系列的數據收集、運算,得到最後的衝擊結果,進而選擇最好的生產途徑。

73614_p1

圖一、生命週期評估架構。(本文作者袁光宇製,小圖引用自 slidescarnival 網站)

生命週期評估方法主要評估產品在環境面上的影響,當生命週期評估應用於農業時,隨著農地種植的作物不同,該土地所產生的環境效益也會有所不同,本研究群謝佑昀於《生命週期評估中土地資源使用的評估方法》(2013) 文章便揭露此項訊息。但若要綜合考量土地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則需要再額外加入經濟轉換指標,才能進行更完整的評估。其實目標就是改良圖一粗框線中的「標準化成可互相比較之數據」,透過運算方法的加強,提升計算環境衝擊的準確度。其中在農業方面,又以土地利用的使用成本在經濟面的影響最為顯著,因此針對土地利用的經濟轉換方法,設有以下函數(公式 1),

$$CF_i=f(ECF_i,XF_i,AC)~~~~~~~~~(1)$$

  • Characterization factors, CF:土地利用特徵係數,$/(ha‧year)
  • Economic conversion factors, ECF:經濟轉換係數,將土地使用貨幣化的係數
  • Exposure factor, XF:暴露係數,對環境影響的比例
  • Adaptation capacity, AC:適應能力,環境受到影響的恢復能力
  • i:各類別特徵係數,表示各種面向的影響

農地使用包含許多面向,在公式 1 當中,將所有會影響土地使用經濟效益的特徵係數,如經濟轉換係數、暴露係數、適應能力,綜合成一個「土地利用特徵係數—$$CF$$」,再將不同面向的影響集結成「土地利用特徵係數—$$CF_i$$」。而不同面向的影響有其不同的轉換公式,如下:

1. 土壤的肥沃程度 (Biotic production potential, BPP)

$$\displaystyle CF’_{BPP}\left(\frac{\$}{(ha\times year)}\right)$$

$$\displaystyle=CF_{BPP}\left(\frac{(tC\times year)}{ha\times year}\right)\times XF_{BPP}\times ECF_{BPP}\left(\frac{\$}{(tC\times year)}\right)\times AC~~~~~~~~~(2)$$

  • CFBPP:每公畝土地之碳含量
  • XFBPP:100%
  • ECFBPP:每單位碳的農作物產值(透過每個國家的年農作產值 / 總可耕作面積之碳含量計算)

生物生產潛勢 (BPP) 為該土地的生產力,意即土壤的肥沃程度。

2. 土壤補注地下水之能力 (Groundwater recharge potential, GWRP)

$$\displaystyle CF’_{FWRP}\left(\frac{\$}{(ha\times year)}\right)$$

$$\displaystyle=CF_{FWRP}(\frac{mm}{year})\times 10^{-3}(\frac{m}{mm})\times 10^4(\frac{m^2}{ha})\times XF_{FWRP}\times ECF_{FWRP}(\frac{\$}{m^3})\times AC~~~~~~~~~(3)$$

  • $$CF_{FWRP}$$:每年地下水之補助高度
  • $$XF_{FWRP}$$:該國地下水使用比率
  • $$ECF_{FWRP}$$:該國的水費

3. 抵抗土壤流失的能力 (Erosion resistance potential, ERP)

$$\displaystyle CF’_{ERP}\left(\frac{\$}{(ha\times year)}\right)=XF_{ERP}\times ECF_{BPP}(\$)\times AC~~~~~~~~~(4)$$

  • $$ECF_{ERP}$$:土壤侵蝕控制成本

4. 土壤之碳吸收能力 (Climate regulation potential, CRP)

$$\displaystyle CF’_{CRP}\left(\frac{\$}{(ha\times year)}\right)$$

$$\displaystyle=CF_{CRP}\left(\frac{tC}{(ha\times year)}\right)\times XF_{CRP}\times 3.67(\frac{tCO_2}{tC})\times ECF_{CRP}(\frac{\$}{tCO_2})\times AC~~~~~~~~~(5)$$

  • $$CF_{CRP}$$:每年每公畝土地減少之碳吸收量
  • $$ECF_{CRP}$$:碳的社會成本,因土地利用因素而多排放出碳的社會成本

氣候調節潛勢 (CRP) 即為對碳的吸收能力。

上述公式以義大利一荒漠灌木區為例,若要計算其土壤的肥沃程度 (BPP),設定其環境適應能力 (AC) 為 1.00,暴露係數 ( $$XF_{BPP}$$ 為 100%(暴露範圍為全體),每單位碳的農作物產值 $$(ECF_{BPP})$$ 為 $$68.86\frac{\$}{(tC\times year)}$$,每公畝土地之碳含量 $$(CF_{BPP})$$ 為 $$100\frac{(tC\times year)}{(ha\times year)}$$,則其土地利用特徵係數 $$(CF’_{BPP})$$ 即為:

$$\displaystyle 100\frac{tC\times year}{ha\times year}\times 100\%\times 68.86\frac{\$}{tC\times year}\times 1.00=688.60\frac{\$}{ha\times year}~~~~~~~~~(6)$$

5. 土地占用之機會成本

$$CF=MCI_{kg}\times P_{kg}\times NPV_T~~~~~~~~~(7)$$

  • Marginal cost increment, MCI:邊際成本增加($ / 每公斤作物產值)
  • Production, P:年產量(公斤)
  • Net present value, NPV:淨現值

透過上述函數的轉換,可以將無形的土地資源量化成貨幣價值,作為農業土地資源使用的經濟價值計算。將經濟層面納入農業生產的環境衝擊考量之中,不但可以更全面的思考環境議題,對農民們在選擇綠色農業時,也將更有說服力,讓環境議題不再總是與經濟、成本相矛盾,使得綠色生活能獲得落實。


參考文獻

  1. Cao, V., Margni, M., Favis, B. D., & Deschênes, L. (2015). Aggregated indicator to assess land use impacts in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based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94, 56-66.
  2. Beames, A., Broekx, S., Heijungs, R., Lookman, R., Boonen, K., Van Geert, Y., … & Seuntjens, P. (2015). Accounting for land-use efficiency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between brownfield remediation alternatives in life-cycle assess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01, 109-117.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1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