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的發明-上

Print Friendly

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的發明-上
國立竹北高級中學生物科張雅菱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聚合酶連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是當代一項重要的生物技術,可以將單一或少許的DNA片段,經由一系列的溫度變化處理使其不斷地複製,最後得到大量且相同的DNA片段。加理‧莫理斯 (Kary B. Mullis) 是這項技術的發明者。

1983年時,他在加州的Cetus生物科技公司負責短片段DNA的合成。當時要做DNA相關研究時,常常會面臨到DNA樣本數不夠的問題,如此一來就必須花費時間重新萃取DNA,甚至可能因生物樣本數不足,而無法繼續實驗。

莫理斯表示,在某個夜晚,當他開車行駛在太平洋海岸公路(Pacific Coast Highway)上時,思考著如何複製DNA,突然靈機一動:原有的少許DNA片段,經由重複升溫、降溫簡單的步驟,就能使DNA片段從一條變兩條,兩條變四條,四條變八條,以此類推。如此一來,只需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能在一個小小的試管內,製造出100億個相似的DNA片段!一開始莫理斯認為這麼簡單的方法可能早就有人想出來了,但回到實驗室查閱文獻之後,才發現並沒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

隨後,他嘗試一連串的實驗,終於讓這個複製DNA的想法成為可能!莫理斯將這項發明發表在著名的《科學》(Science)  期刊上。論文發表後,PCR技術開始受到各界的關注,並且經過不斷改進,廣泛應用在生物科技與醫學研究上。而這項簡單又偉大的發明,也讓莫理斯獲頒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PCR放大DNA片段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加熱的方式 (>90℃) 將雙股DNA分開,當作模版DNA(template DNA,需要被放大的DNA片段)。

加入能與模版DNA兩端互補的寡核苷酸片段,稱為「引子 (primer)」。

然後由合適的DNA聚合酶 (DNA polymerase) 來啟動DNA的合成,完成後會形成兩條新的雙股DNA片段(參考下圖)。

請參閱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的發明-下


參考資料
1.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ymerase_chain_reaction
2.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3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 … tes/1993/press.html
3.林天送。複製又複製 PCR的發明。科學發展。437期:68~71頁。

There are 2 comments for this article
  1. SALLY at 19:28:50

    我想請問老師為什麼PCR只能複製片段而不能複製一整條DNA呢?

  2. 科學Online at 14:58:53

    SALLY您好

    您的提問經由責任編輯回應如下:
    「理論上能複製片段DNA,就可以複製一整條DNA(或是說長度更長的片段DNA),
    複製的長度是由兩條引子在模板上黏合位置決定,亦即二者黏合位置相距愈遠,
    則複製長度愈長。但實際在試管內進行PCR反應時,受限於聚合酶合成反應所設定的時間長短,
    以及聚合酶活性(即合成DNA的效率)高低,使得最終合成的長度是有限的,一般實驗所複製的長度大約在5000個鹼基對以內。」

    管理員 敬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