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非他命(Amphetamine)

Print Friendly

安非他命(Amphetamine)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二年級林子晴/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周芳妃老師修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安非他命的結構
安非他命為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學名1-苯基-2-丙胺(1-phenylpropan-2-amine),由鹽酸麻黃素合成。此類興奮劑包含安非他命(amphetamine;別名speed)及它的衍生物,如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和假麻黃鹼(pseudoephdrine)。我國主要濫用的是甲基安非他命,列為第二級毒品。吸食方式為口服、注射、鼻吸或與煙草混合後抽吸。

濫用安非他命的緣起
安非他命最初在1887年由德國科學家合成,1919年日本合成甲基安非他命。美國於1932年製作為噴鼻劑上市,主治鼻塞。1933年發現它具有中樞神經作用,於1935年製成錠劑,主要治療嗜睡症,也被用來治療憂鬱症。第二次大戰時,許多國家使用安非他命,使士兵在戰爭中可以保持清醒。戰後,日本開始氾濫使用,美國於1960年代開始濫用,1970年代後因管制而減少,但1990年代又開始濫用。

安非他命的生理機制
安非他命的結構與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和羥色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結構相似,故安非他命不僅能模仿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作用傳遞訊息,也會與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結合,阻擋這些物質的回收,導致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聚集在突觸間隙,濃度超過正常值,訊息不斷被傳送,因而產生強烈亢奮的狀態。正常狀態下,當神經衝動傳遞到神經元軸突終端時,前突觸神經元內的突觸囊泡會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至突觸間繫,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會與後突觸神經元細胞膜上的受體(離子通道)結合,使其打開讓離子通過,產生神經衝動繼續傳遞訊息,而神經傳導物質在作用結束後會立即被前突觸神經元吸收(亦藉由細胞膜上的受體)或馬上被分解。但安非他命卻因結構與這些傳導物質相似,故能與前突觸神經元的受體結合,阻擋神經傳導物質的回收,使突觸間隙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高於正常值。

其次,安非他命也會刺激神經細胞釋放腎上腺素、多巴胺、血清張力素,造成情緒亢奮。而甲基安非他命的效果更甚於安非他命,主要原因即是它阻止神經傳導物質被回收的能力更強,使神經傳導物質在突觸間隙的濃度更強。

 

安非他命的中毒影響
使用安非他命所造成的中毒影響包括多話、頭痛、錯亂、高燒、血壓上升、盜汗、瞳孔放大、食慾喪失等。大劑量使用會引起精神錯亂、思想障礙、類似妄想性思覺失調症、多疑、幻聽、被害妄想等。安非他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長期使用導致器官性腦症候群,有高血壓及腦中風的危險。停止使用的戒斷現象有焦慮、顫抖、情緒低落、憂鬱、虛弱無力、嗜睡、頭痛、肌肉痠疼、食慾大增,戒斷現象大約延續二至四天,但憂鬱會持續,甚至導致自殺。

參考資料
1. 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amphetamine
2. http://sa.ylib.com/saeasylearn/s … ocNo=1241&CL=87
3. http://refrain.moj.gov.tw/html/page_04_1.php
4. John Suchocki, Ph.D.著 李千毅譯(2006),觀念化學IV,第126-128頁
5.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synapse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