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軛焦顯微鏡的使用原理

共軛焦顯微鏡的使用原理

Print Friendly

共軛焦顯微鏡 (Confocal Microscope)的使用原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葉柏安博士生

由於傳統的螢光顯微鏡,焦距面較廣,景深較深,造成有些分子觀察起來會有模糊的現象。為了克服這個問題,顯微鏡在擷取影像的裝置前,發展出Pinhole(針孔)來過濾非焦距面的影像,產生相當淺景深且清晰的影像。這便是共軛交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圖一)。這些針孔越小,影像的解析度越高,但需要較長時間的掃瞄,不利於觀察動態的活細胞。這一點,跟我們一般在用的照相機很像。後來有些廠家,發展出長條形的針孔,透光量較大,可以用來觀察動態的細胞,但影像品質較差。然而,共軛焦顯微鏡的光源,也是百家爭鳴,有些仍沿用傳統螢光顯微鏡的汞燈光源,有些則開發出單色光波雷色光源。不論如何,影像畫質會比傳統螢光顯微鏡還好(圖二)。

圖片說明:

圖一、共軛焦(Confocal)顯微鏡原理

共軛焦顯微鏡,最重要的原件為針孔(pinhole)。針孔在影像擷取裝置前,可過濾掉非焦距面的光線(圖中,藍色和紅色為非焦距面的光線),以產生較清晰的螢光影像。

圖二、利用染劑及抗體將生物組織螢光染色

果蠅的複眼,經由特殊的抗體及染劑進行多重螢光染色。綠色螢光顯示,色素細胞(pigment cell)所位置。紅色螢光顯示,感光細胞內錐狀體(Rhabdomere)所在位置。藍色螢光顯示,感光細胞的細胞核位置。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