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中

Print Friendly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中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許一懿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以下簡述幾種重要的模式生物以及他們的貢獻: 大腸桿菌:通常簡寫為E.coli,是人體和其他恆溫動物腸道中最主要的革蘭氏陰性菌,也是現代生物學研究最多的原核生物;在微生物學的研究中,大腸桿菌是首先被發現接合現象(Conjugation)的菌種;其基因組(Genome)已經定序完成,共具有460萬個鹼基對,約含4400個基因。圖片源自: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2/EscherichiaColi_NIAID.jpg 釀酒酵母或麵包酵母:這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種酵母,也是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真核模式生物,角色類似於原核的大腸桿菌,是第一個完成基因組定序的真核生物,具有1200萬個鹼基對,約有6275個基因,其中大約5800個是真正有功能的基因,且估計有23%與人類同源,是研究真核細胞的重要工具。

圖片源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S_cerevisiae_under_DIC_microscopy.jpg 線蟲:體長約1mm,身體透明且構造簡單,從受精卵發育為成體僅需三天半的時間,容易取得也容易在實驗室裡培養,每一隻線蟲在發育的過程中共產生1090個細胞,是從同一個受精卵細胞分裂而來,提供科學家追蹤細胞發育與分化的線索;而成體時剩下959個細胞,有131個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凋亡,是研究細胞凋亡調控機制的優良材料,獲得200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計畫性細胞凋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研究,便是使用線蟲為材料。線蟲是第一個完成基因組定序的多細胞動物,其基因組含有近1億個鹼基對,約有19000個基因,大多數的個體是雌雄同體,同時可以製造卵和精子,方便研究隱性突變基因的表現。

線蟲曾經在2003年被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帶上太空,200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研究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的科學家,以及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研究綠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科學家,也都是利用線蟲為材料,在基因表現與調控的研究領域,線蟲具超級模式生物的地位。圖片源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Adult_Caenorhabditis_elegans.jpg 果蠅:又稱為黑腹果蠅,是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自摩根(Morgan, T.H.)在二十世紀初採用以研究遺傳模式後,果蠅廣受歡迎,是1933年、1946年及199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的實驗材料。果蠅的生活史短、從卵到成蟲只需約兩個星期、子代眾多、突變型多、具有巨大染色體方便進行基因定序;其基因體在2000年時定序完成,共有1億6千5百萬個鹼基對,約含13700個基因,基因體中約有65%是非編碼序列。果蠅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由一套基因決定成蟲體節的對稱分布,而這套基因普遍存在於各種昆蟲到人類的基因組中,因此提供研究發育模式的資訊。此外約75%人類疾病的基因也存在於果蠅的基因體中,因此果蠅也成為研究人類疾病的模式生物,包含探討老化現象、氧化壓力、糖尿病、部分癌症、藥物濫用以及神經退化的疾病,如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杭丁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以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等。圖片源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Drosophila_melanogaster_-_side_(aka).jpg

請參閱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s)-下 閱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