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

[講座] 物理大師演講─楊振寧

[講座] 物理大師演講─楊振寧

楊振寧,華裔物理學家。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理論物理學中弱作用力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欣逢臺灣大學校慶,特邀諾貝爾獎物理獎得主、臺大榮譽博士楊振寧,於臺大物理系進行兩場科學演講: 11/13 (星期四) 16:00-17:30 專題演講 (英文) "Conceptual Origin of Maxwell Equations and of Gauge Theory” 11/14 (星期五) 16:00-17:30 科普演講 (中文) "愛因斯坦與20世紀物理”

楊振寧 Cheng-Ning Yang

楊振寧 Cheng-Ning Yang
國立成功大學光電科技研究所林宣鳴研究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楊振寧的物理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他在統計物理,粒子物理理論和量子場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傑出成就,特別是他和李政道合作期間成果豐碩。

楊振寧生於1922年中國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為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擔任教授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楊振寧天資聰明,4歲認字3000多個。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在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在此期間他受教於王竹溪、吳大猷等物理學家。此後他於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1948年取得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並開始同李政道進行了一段長達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的草地上。1966年以後,他長期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於1999年更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楊振寧的意外旅程

楊振寧的意外旅程
知識通訊評論第39期

楊振寧最近常回想起四十九年前的事,那時他初得諾貝爾獎,才三十五歲。如果看他去瑞典斯德哥爾摩領獎時的照片,那瘦瘦的楊振寧,有著兩個特別大的眼睛,顯得特別年輕,看起來像是一個大孩子。

但是比起較他早一輩的大物理學家海森堡和狄拉克來說,楊振寧似乎也並不特別的青稚。一九三三年三十二歲的海森堡和三十一歲的狄拉克,在同一年去斯德哥爾摩獲頒諾貝爾獎,他們兩人都是由母親陪著去的。楊振寧是和太太杜致禮同行,他們也已有一個六歲大的兒子楊光諾。

楊振寧會在最近回顧他那段時間的生命歷程,其來有自,原因是四月間在美國德州的達拉斯,舉行了一個宇稱不守恆五十週年的研討會。研討會是由當年首先做出實驗結果,証實那個物理觀念革命的吳健雄一位女弟子庫勒(N.Koller)所籌劃,吳健雄實驗的得到確實結果,是在一九五六年的年底,距今正好第五十年。

李、楊還是楊、李

李、楊還是楊、李
知識通訊評論第90期

1957年李、楊兩家人曾於萬聖節合影

一九五七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得到諾貝爾物理獎,對於中國人的世界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大事,因為這不但是名聲顯赫的諾貝爾獎,頒獎五十七年來中國人的頭一次獲獎,也代表著中國學習西方近代科學的一項重大成就。因此楊、李獲獎的意義,和後來幾位華裔科學獎得主,以及一位文學獎得主,都大不相同。楊振寧在二〇〇二年出版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中就說過,他得諾貝爾獎之後三年到巴西去訪問,當地許多華僑到機場熱烈歡迎他,使他意識到自己因科學得獎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一九五七年還是冷戰的高峰,美國和中國前幾年才打完一場韓戰,整個西方世界與中國大陸是針鋒敵對的關係。楊振寧和李政道得獎之時,都沒有入籍美國,皆持他們出國的中華民國護照,也因此,到目前為止,在諾貝爾獎得主的正式記錄中,只有楊、李兩人的國籍是中國,後來的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幾位科學獎得主都是美國籍,去年物理獎得主高錕列法十分特別,寫的是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和中國香港的中文大學,另一位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國籍則是法國。

邵逸夫獎與楊振寧

邵逸夫獎與楊振寧
知識通訊評論第92期

邵逸夫爵士

由香港影藝文化鉅子出資設立的邵逸夫獎,照例在五月間宣布了今年的得主,在給獎的三個獎項中,天文科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其他生命科學醫學與數學科學獎,則各由一位科學家獲得一百萬元美元的獎金。邵逸夫獎頒獎七年,雖然給獎金額幾與諾貝爾獎相臻,但歷史和名聲因素,當然還不能與之相比,不過卻漸有其學術代表地位。

今年的邵逸夫獎,天文科學獎頒給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教授班尼特(Charles L Bennett)、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講座教授佩治( Lyman A Page Jr)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科學講座教授斯佩格(David N Spergel),表彰他們領導威爾琴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實驗的傑出貢獻;使其能夠精確測量包括宇宙幾何、年齡和組成的宇宙學基本參數,他們三人皆是美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