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率

機率歷史(The History of Probability)

機率歷史(The History of Probability)
國立蘭陽女中數學科陳敏晧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許志農教授責任編輯

自古以來,對於不可預知的事情,人們總是充滿著好奇,並且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往往產生了一些或對或錯的法則。姑且不論其動機為何,這些法則卻可能因此開創另一領域或學科,機率論(theory of probability)的發展便是如此。

方法
面對如同黑盒子的神經網路,AI科學家如何去解釋內在機制?

面對如同黑盒子的神經網路,AI科學家如何去解釋內在機制?

面對如同黑盒子的神經網路,AI科學家如何去解釋內在機制?
編譯/葛竑志

位在加州的Uber總部,Yosinski像許多AI科學家一樣,想辦法要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應用在他們的自駕系統上。將大量已標記的影像,像是斑馬、消防車、安全帶等拿來訓練出一個能夠辨識物體的模型之後,他在想這樣的模型是否也能夠認出鏡頭前的自己?Yosinski將攝影機轉向自己一看,令人意外的是,某幾個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的節點(Neuron)上還真能看到自己臉的輪廓。

天文
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ens) 專題

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ens) 專題

2005年1月14日,歷經了七年的行星際旅程,歐洲太空總署的惠更斯號 以降落傘登陸在土星最大衛星─泰坦,完成一次歷史性的著陸。

惠更斯〈1629-1695〉,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土衛六的發現者,主要的功績是研究了「擺動的規律」,發明了擺鐘;光的波動理論的創立者;對動力學作出最早的貢獻,包括建立圓周運動的數學理論。他還發現了獵戶座大星雲和土星光環的真實形狀, 10年前登陸泰坦的惠更斯號便是以他命名。

交換禮物中的機率問題(The probability of exchanging gifts)

交換禮物中的機率問題(The probability of exchanging gift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每到聖誕節時,許多人喜歡舉辦交換禮物活動,假設總共有 \(n\) 個人參與,規定每個人各自帶來一件禮物,收集所有人的禮物後,便將禮物貼上編號,每個人再從中隨機抽出一樣禮物帶回家。總有人幸運地抽中自己心儀的禮物,也似乎常會有人不幸地抽中自己所帶來的禮物,真的是這個人運氣不好嗎?再者,若參與的每個人都沒有抽中自己的禮物是正常的嗎?

首先,我們從簡單的情況開始討論起。

當 \(n=1\) 時,必定拿回自己的禮物,所以機率為 \(P(A_1)=1\)(不過,一般應該沒有人自己和自己交換禮物)。

當 \(n=2\) 時,假設有 \(A_1\) 與 \(A_2\) 兩個人,各拿出 \(G_1\) 與 \(G_2\) 兩個禮物。
這時,想像隨機將 \(G_1\) 與 \(G_2\) 兩個禮物排列,其中的第一個位置代表 \(A_1\) 的禮物、第二個位置代表 \(A_2\) 的禮物,則有 \(G_1G_2\) 和 \(G_2G_1\) 兩種可能性。
換句話說,要嘛兩個人都拿到對方帶來的禮物,要嘛拿回自己禮物,而且兩者機率相同,因此,有拿回自己禮物的機率為 \(P(A_1\cup A_2)=\frac{1}{2!}\),其中 \(P(A_1\cup A_2)\) 指的是 \(A_1\) 或 \(A_2\) 拿回自己禮物的機率。

撲克牌遊戲與機率(二)

撲克牌遊戲與機率(二) (Poker game and the probability II)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連結:撲克牌遊戲與機率(一) 

〈撲克牌遊戲與機率(一)〉一文中,介紹了撲克牌遊戲─梭哈─的前五種牌型之組合數與出現機率,接下來,本文繼續介紹如何求得其它四種牌型的組合數與機率。最後,表列出各類牌型對應的組合數與機率之實際計算結果,並作一簡單討論與說明。

6. 三條(three of a kind

所謂的三條指的是 \(5\) 張牌當中,有三張數字相同,另兩張則都不相同。

例如:\(AAAKQ\)、\(99962\)、\(777Q8\) 等皆是,亦即其牌型為 \(aaabc\)。

我們可以利用下述方式計算出其組合數:先從 \(13\) 個數字中選出 \(1\)個作為 \(a\),

再從其它 \(12\) 個數字中選出 \(2\) 個作為 \(b\) 與 \(c\)(這裡請注意,\(bc\)不需考慮順序,直接一次選取即可。否則若依序選完 \(a\),再選 \(b\),再選 \(c\) 會發生重複的情況,例如 \(AAAKQ\) 與 \(AAAQK\))。

接著,從 \(4\) 種花色的數字 \(a\) 恰選三張:\(C_3^{4}\),從 \(4\) 種花色的數字 \(b\) 恰選一張:\(C_1^{4}\),

最後,從 \(4\) 種花色的數字 \(c\) 恰選一張:\(C_1^{4}\)。

如此,利用乘法原理可計算出所有的三條共有:\(C_1^{13}C_2^{12}C_3^{4}C_1^{4}C_1^{4}=54,912\) 種。

其出現的機率為:\(\displaystyle\frac{C_1^{13}C_2^{12}C_3^{4}C_1^{4}C_1^{4}}{C_5^{52}}\)。此值約為 \(0.02113\)。

撲克牌遊戲與機率(一)

撲克牌遊戲與機率(一) (Poker game and the probability I)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一副公正的撲克牌(Poker)共有四種花色(黑桃、紅心、方塊與梅花),各種花色包含\(13\)種數字(\(2\)、\(3\)、\(\cdots\)、\(10\)、\(J\)、\(Q\)、\(K\)、\(A\))各一張,總共\(52\)張,有時會再加上\(2\)張鬼牌。而撲克牌相關遊戲種類相當多,其中,一種常見的遊戲方式是每人發五張牌,依據牌面花色與點數所形成的牌型來決定勝負(即一般人口中所謂的梭哈)。多年前,賭神、賭俠、賭聖系列等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當中藉以比賽的撲克牌遊戲皆為此類。

遊戲當中,各類牌型的勝負比較如下:同花順 > 鐵隻 > 葫蘆 > 同花 > 順 > 三條 > 兩對 > 一對 > 其它(亂牌)。當然在同一牌型之下,必需依據相對應的數字大小來作比較。數字由大至小依序為:\(A>K>Q>J>10>9>\cdots>2\);而在某些組合中 \(A\) 也可被視為 \(1\)。也由於各類牌型的機率計算上,僅需要古典機率與組合的概念即可,因此,無論是當年的聯考或者高中機率單元的補充教材裡,皆可看見此遊戲的蹤跡。

你也許會好奇,為什麼這些牌型大小需如此規定呢?問題的答案與機率有關。首先,從 \(52\) 張牌中取 \(5\) 張牌的所有可能性共有 \(C_5^{52}\) 種。以下,我們便對各類牌型的組合數與機率作一簡單討論與說明。在本文中,將先討論前五種牌型,而〈撲克牌遊戲與機率(二)〉中繼續討論另外四種牌型,並作進一步綜合討論。屆時讀者不難了解遊戲設計者如此規定的原因。

我們同一天生日(二)!(We have the same birthday!)

我們同一天生日(二)!(We have the same birthday!)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連結:我們同一天生日(一)!(We have the same birthday!)

〈我們同一天生日(一)〉一文中討論了下述問題:某一群人數共有 \(n\) 人,其中有某 \(2\) 個人同一天生日的機率為何?特別地,當這群人的人數到達 \(23\) 人以上時,有某 \(2\) 個人同一天生日的機率將大於 \(1/2\)。

該文中利用反面作法,先計算 \(n\) 個人生日皆不同天的機率為:

\(\frac{{365}}{{365}} \times \frac{{364}}{{365}} \times \frac{{363}}{{365}} \times\cdots\times \frac{{365 – n + 1}}{{365}}\)。

因此,\(n\) 個人當中有某 \(2\) 個人同一天生日的機率為:

\(1 – \left( {\frac{{365}}{{365}} \times \frac{{364}}{{365}} \times \frac{{363}}{{365}} \times\cdots\times \frac{{365 – n + 1}}{{365}}} \right)\) 。

欲計算不同的 \(n\) 相對應的機率,除了可以利用計算機與電腦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對數的概念與查表的方式,計算出上述各機率值。這裡先來看看人數為 \(4\) 個人時的例子。

首先,計算出四個人生日皆不同天的機率 \(\frac{{364}}{{365}} \cdot \frac{{363}}{{365}} \cdot \frac{{362}}{{365}}\),這裡我們取常用對數:

\(\begin{array}{ll}\log (\frac{{364}}{{365}} \cdot \frac{{363}}{{365}} \cdot \frac{{362}}{{365}})&=\log 364+\log 363+\log 362-3\log 365 \\ &=\log (3.64 \cdot {10^2}) + \log (3.63 \cdot {10^2}) + \log (3.62 \cdot {10^2}) \\&~~~- 3 \cdot \log (3.65 \cdot {10^2})\\&=\log 3.64 + \log 3.63 + \log 3.62 – 3 \cdot \log 3.65\end{array}\)

我們同一天生日(一)!(We have the same birthday!)

我們同一天生日(一)!(We have the same birthday!)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生活中,許多人聚會的場合裡,不免會討論生日或星座問題。也許你會發現,當人數夠多時,總是會發生某兩人同一天生日的情況。特別是在同一個班級裡,人數動輒 \(40\) 人或更多時,總會有某兩個同學同一天生日,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所謂有緣來相聚,這是巧合嗎?還是天註定?一群人裡,有某兩人要剛好同一天生日的機率直觀上似乎很低,但真是如此嗎?數學將帶你看穿真相!

以下,我們不考慮 \(2\) 月 \(29\) 日生日,僅考慮一年 \(365\) 天的一般情況。

首先,兩個人恰好在同一天生日的機率為 \(\frac{{C_1^{365}}}{{{{365}^2}}}\),

亦即從一年 \(365\) 天當中選出一天將某這兩個人的生日塞進去。

或者你也可想成第一個人不指定哪一天,但第二個人必與第一個人同一天生日,

故機率為 \(\frac{{365}}{{365}} \cdot \frac{1}{{365}} = \frac{1}{{365}}\) 此值約為 \(0.0027\)。一片生日蛋糕(A piece of cake)!

獨立事件 (Indenpent Event)

獨立事件 (Indenpent Event)
國立蘭陽女中陳敏晧教師

已知 \(A\) 與 \(B\) 為樣本空間中的兩個事件,

若 \(P(A\cap B)=P(A)\cdot P(B)\),則稱 \(A\) 事件與 \(B\) 為獨立事件;
若 \(P(A\cap B)\ne P(A)\cdot P(B)\),則稱 \(A\) 事件與 \(B\) 為相關事件。

另一種解釋獨立事件的方式為當 \(B\) 事件的發生並不影響事件 \(A\) 發生的機率,
即 \(P\left( {A\left| B \right.} \right) = P\left( A \right) \Leftrightarrow \frac{{P\left( {A \cap B} \right)}}{{P\left( B \right)}} = P\left( A \right) \Leftrightarrow P\left( {A \cap B} \right) = P\left( A \right)P\left( B \right)\)。

若已知事件 \(A\) 與 \(B\) 為獨立事件,則

  1. \(A\) 與 \(B’\) 為獨立事件。其中 \(B’\) 為之補集合。
  2. \(A’\) 與 \(A\) 為獨立事件。
  3. \(A’\) 與 \(B’\) 為獨立事件。

證明:

(1) \(\begin{array}{ll}P\left( {A \cap B’} \right) &= P\left( A \right) – P\left( {A \cap B} \right) = P\left( A \right) – P\left( A \right)P\left( B \right) \\&= P\left( A \right) \cdot \left( {1 – P\left( B \right)} \right) = P\left( A \right)P\left( {B’} \right)\end{array}\),得證。參閱圖一。

54719_p1

圖一

機率法則 (Principle of Probability) (一)

機率法則 (Principle of Probability) (一)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數學科楊瓊茹老師

由拉普拉斯古典機率定義 $$P(A) = \frac{{n(A)}}{{n(S)}}$$,我們推得下列的基本法則:

若 $$A$$$$B$$為兩事件,則

  1.  $$0 \le P(A \cap B) \le P(A)$$,$$0 \le P(A \cap B) \le P(B)$$ 。
  2.  $$P(A \cup B) = P(A) + P(B) – P(A \cap B)$$。
  3. 當 $$A$$ 與 $$B$$ 為獨立事件時,$$P(A \cap B) = P(A) \cdot P(B)$$;
    當 $$A$$ 與 $$B$$ 為互斥事件時,$$P(A \cup B) = P(A) + P(B)$$。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