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

微積分的dx(一):無限小數與非標準分析學

微積分的dx(一):無限小數與非標準分析學
李龍欣

17世紀時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了微積分。其中萊布尼茲的「積分符號」\(\int\)、「極微小差」\(dx\) 等兩個符號仍然使用至今。現今的課本會用「極限」解釋,所以有些人說 \(dx\) 只是符號,不需要實質意義。這兩種觀點都有其意義和重要性。本文將分為若干期,從不同觀點探索微積分的靈魂、以及各觀點的應用。

●為何有微積分

自古以來,數學家們就深知自然萬物難以測量,而不如圓形、多邊形、橢圓一般簡潔。我們固然可以拿起一把尺開始耐著性子量,例如阿基米德 (Αρχιμήδης ο Συρακούσιος)、劉徽、關孝和 (関 孝和) 的割圓術,又譬如古巴比倫人的三角函數表,都是測量的典範和先驅。

條件句與對偶命題 (Conditional and contrapositive statements)

條件句與對偶命題 (Conditional and contrapositive statement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在數學上,有許多敘述句皆具有下列形式:\(P\) 蘊涵 \(Q\)

而它的意義即為:若 \(P\) 為真,則 \(Q\) 也必須為真 

此外,尚包含了其它與蘊涵相關的術語,例如:若 \(P\) 則 \(Q\) 、\(P\) 是 \(Q\) 的充分條件、\(P\) 唯若 \(Q\)、\(Q\) 若 \(P\) 以及 \(Q\) 是 \(P\) 的必要條件等,而這些術語的意義皆相同。例如,「若 \(n^2\) 為偶數,則 \(n\) 為偶數」、「若 \(x\) 與 \(y\) 皆為有理數,則 \(x+y\) 為有理數」以及「若 \(\Delta ABC\) 為直角三角形,則斜邊平方等於兩股之平方和」等,都是此類具蘊涵關係的敘述句。

一般而言,蘊涵關係包含了涉及真值(truth)的條件句與因果關係(causation)兩部份,我們以符號「\(P \Rightarrow Q\)」來表示 \(P\) 蘊涵 \(Q\) 的真值部份,並把具「\(P \Rightarrow Q\)」這種形式的句子,稱為條件表達式或簡稱為條件句。其中 \(P\) 的稱為前項或前件(antecedent), \(Q\) 則稱為後項或後件(consequent)。

邏輯連詞「非」與笛摩根定律 (The quantifier “not” and De Morgan’s laws)

邏輯連詞「非」與笛摩根定律(The quantifier “not” and De Morgan’s law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數學述句與邏輯連詞〉一文中,介紹了數學敘述與重要的邏輯連詞「且」、「或」與「非」。其中的「非」具是否定的意思,其宣告某個特定的敘述句為假。當「且」、「或」與「非」這三個邏輯連詞進一步混合使用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更具體而言,複合敘述 \(P\land Q\) 與 \(P\lor Q\) 的否定敘述又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下列敘述句  (3是奇數)\(\land\)(2是質數) 的否定敘述為何意呢?

(3是奇數)\(\land\)(2是質數)代表的是「3是奇數」與「2是質數」需同時成立,
因此,只要兩者之中有一項不成立,或兩者都不成立,即否定了原敘述。
如此來,無論「(3不是奇數)\(\land\)(2是質數)」、「(3是奇數)\(\land\)(2不是質數)」
以及「(3不是奇數)\(\land\)(2不是質數)」都否定了原敘述「(3是奇數)\(\land\)(2不是質數)」;
換言之,「(3是奇數)\(\land\)(2不是質數)」的否定敘述「非(3是奇數\(\land\)2不是質數)」
包含了「非(3是奇數)\(\land\)(2不是質數)」、「(3是奇數)\(\land\)非(2不是質數)」
以及「非(3是奇數)\(\land\)非(2不是質數)」等情形。
因此,非「(3是奇數)\(\land\)(2不是質數)」之意等同於「非(3是奇數)\(\lor\)非(2不是質數)」之意。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證明 \(\neg(P\land Q)\) 等價於 \(\neg P\lor \neg Q\)。

數學敘述與邏輯連詞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and connectives)

數學敘述與邏輯連詞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and connective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如〈數學敘述與邏輯量詞〉一文所述,一般數學敘述主要都是下列四種型式或其否定型態:

(1) 物件 \(a\) 具有性質 \(P\)。
(2) \(T\) 類中的每個物件,都具有性質 \(P\)。
(3) 存在一個 \(T\) 類中物件,具有性質 \(P\)。
(4) 若敘述 \(A\) 則敘述 \(B\)。

有了這四類敘述句之後,加上邏輯連詞「且」、「或」與「非」之後,便能造出新的敘述句。

一般而言,我們會以符號「\(\land\)」代表「且」的意思;以符號「\(\lor\)」代表「或」的意思。

其中,\(P\land Q\) 的意思是 \(P\) 與 \(Q\) 同時成立,\(P\land Q\) 也被稱為敘述 \(P\) 與敘述 \(Q\) 的合取句(conjunctions)。必需滿足 \(P\) 與  \(Q\) 同時為真,敘述句 \(P\land Q\) 方為真。

例如(\(\pi\) 是實數)\(\land\)(\(2\) 是質數)此命題即為真,而(\(\pi\) 是有理數)\(\land\)(\(2\) 是質數)則為假。

數學敘述與邏輯量詞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and quantifiers)

數學敘述與邏輯量詞 (Mathematical statements and quantifiers)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黃俊瑋教師

高中數學課程中,介紹了什麼是數學敘述,以及「且」、「或」、「非」等邏輯連接詞。一般而言,數學敘述主要都是下列四種型式或其否定型態:

(1) 物件 \(a\) 具有性質 \(P\)。
(2) \(T\) 類中的每個物件,都具有性質 \(P\)。
(3) 存在一個 \(T\) 類中物件,具有性質 \(P\)。
(4) 若敘述 \(A\) 則敘述 \(B\)。

其它的數學敘述,只不過是上述四類形式中的敘述句,再利用「且」、「或」與「非」等邏輯連接詞,重新組合而成的新述句。

正多邊形拼貼(二)(Regular Tessellation II)

正多邊形拼貼(二)(Regular Tessellation II)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正多邊形拼貼(一)

摘要:本文介紹有趣的正多邊形拼貼,只要有國中的知識,加上耐心就能解決問題。

延續上一篇所提出的問題,接下來要討論正多邊形拼貼的所有可能情形。

正多邊形拼貼(一)(Regular Tessellation I)

正多邊形拼貼(一)(Regular Tessellation I)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

摘要:本文介紹有趣的正多邊形拼貼,只要有國中的知識,加上耐心就能解決問題。

看著五顏六色的圖案不斷延伸的磁磚或壁紙,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會注意到的幾何經驗之一。拼貼不是繪圖而是裝飾,工人不需要是畫家或設計者,而能製作出這些精美的效果,來自於其中簡單的重複性,也就是對稱性。

量詞(二):量詞的順序(Order of Quantifiers)

量詞(二):量詞的順序(Order of Quantifiers)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責任編輯

連結: 量詞(一):量詞與其否定

摘要:本文討論量詞的交換問題。

前一篇的命題中,除了「自然數無窮多」的命題外,量詞都只有一個。當量詞超過一個,它們的順序可不可以交換,就變成基本的問題。由底下的例子

$$\forall x\cdot\forall{y}\cdot x^2+y^2\ge 0$$ 和 $$\forall y\cdot\forall{x}\cdot x^2+y^2\ge 0$$,$$x,y$$ 是實數。

或者

$$\exists x\cdot\exists{y}\cdot x^2+y^2=0$$ 和 $$\exists{y}\cdot\exists{x}\cdot x^2+y^2=0$$,$$x,y$$ 是實數。

量詞(一):量詞與其否定(Negation of Quantifiers)

量詞(一):量詞與其否定(Negation of Quantifiers)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介紹量詞的意思,並討論含量詞命題的否定。

一般人第一次聽到推理思考的例子,通常並不是命題演算中「若 $$P$$ 則 $$Q$$」的實質蘊涵,而是下面這類亞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論法:

所有人都會死
柏拉圖是人
所以柏拉圖會死

奇怪的「若P則Q」(二)(The Odd Material Implication II)

奇怪的「若P則Q」(二)(The Odd Material Implication II)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

連結: 奇怪的「若P則Q」(一)

摘要:本文討論對於實質蘊涵的質疑與辯護。

如前一篇所述,「若 \(P\) 則 \(Q\)」的實質蘊涵規則很簡單,但也因此造成一些令人質疑的缺點:

Pages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