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居家照護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

AI醫療居家照護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

Print Friendly

AI醫療居家照護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
講者/蔣榮先(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彙整/田育志
整理自2019.09.21〈AI報你知.AI居家照護機器人〉

據估計台灣在2060年時,幾乎每位青壯年就要扶養一位年長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凸顯長照制度的不足: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人力、醫療資源、醫師或甚至是護理師,來照護這些長者呢?幸運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在醫療上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多元。

捲土重來

1980年代,一度以為專家系統形式的人工智慧能成功預測天氣、交通狀況,甚至是做醫療上的診斷。但是當時卻發生了致命錯誤,由於系統所擁有的專家知識不夠全面、完善。在某次臨床的測試上,系統判斷病患的症狀為懷孕造成,但該病患卻是位男性。

到了1990年代,因美蘇冷戰而高度發展的軍事相關科技,在戰後軍民通用計畫的協助下,轉而應用於民生工業,此舉促成了人工智慧的再次發展,因而有了人工智慧在各個產業的運用,醫療產業就是其中之一。根據美國食藥署(FDA)所公布的資料,過去五年間,他們已通過多項醫療人工智慧,應用範圍橫跨心臟科、精神科、內分泌科、放射科、老年醫學科、神經科、整形外科、眼科、腫瘤科與急診等各科別。

改變醫療體系

依據美國知名顧問公司Accenture的統計,十大可能改變健康照護現狀的人工智慧首位是「輔助手術的機器人」,其次是因應醫療人力短缺而開發出的「虛擬護理助理」,此外尚有「改善行政工作流程」、「參與臨床測試」、「初步診斷」等應用AI位列其中。

歷經30多年的努力,現在的AI技術已能協助辨識電腦斷層掃描的結果,無論是急性腦出血、心肌梗塞、肺結節,甚至是惡性腫瘤的早期病灶。或是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居民,醫療資源較為匱乏,居民能利用預載AI的儀器拍攝視網膜底部的血管,並將影像傳送給遠在都會區的醫師,讓醫師能即時判斷患者是否可能因糖尿病導致失明的風險。除此之外,前述的扶養比變化與醫護人力短缺的壓力,也有機會透過人工智慧而獲得改善。

這邊可以先將「健康照護機器人」約略分為兩種:一是「復健型機器人」,例如協助病患站立的外骨骼機器人;另一種則是「社交型機器人」,除監測病患的健康狀況外,還能陪伴病患、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成大健康照護機器人

現階段台灣社交型機器人的研發與試驗已有初步成果,可歸功於成功大學AI生醫長照研發團隊的努力不懈。在成大智慧型資訊擷取實驗室、老年學研究所、成大醫院高齡科研究人員與華碩Zenbo機器人研發專案團隊的多方合作下,打造出能在患者家中與社區藥局協助健康照護的機器人。

在居家端,能與高齡長輩對話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不僅能關照長輩的健康,例如:提醒進入浴室時要小心別跌倒,依照長輩的健康狀況提醒三餐需攝取的營養及應避免的飲食,也能適時地提供衛教知識,甚至協助長輩測量血壓,並將數據即時上傳至雲端,作為定期回診的參考。

在社區藥局端,則能在長輩固定前往索取慢性處方籤用藥時,叮嚀藥物或疾病相關的衛教知識,並將長者所紀錄的健康日誌提供給藥師作為用藥參考,不僅能分擔醫療人員的工作,也能讓長者在與機器人的互動中,感受到關懷與陪伴。

此款機器人目前已佈署約二十餘台,在台南市中西區進行實地測試。推測尚需五到八年的時間,居家機器人的發展與市場接受度才會逐漸成熟。屆時除衛教諮詢外,更富有人性與溫度的居家機器人,還能帶給長輩更多娛樂與陪伴,說不定像年輕人滑手機一樣,有朝一日成為長輩愛不釋手的科技產品!

延伸閱讀:行動保健科技妙用無窮

(本文為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成果內容)

There is 1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1. Pingback: 照護機器人:護理創新角色(文:蔡秀敏)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