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解離

水的自解離(Self-ionization)與離子積常數(Ion Product Constant)

水的自解離(Self-ionization)與離子積常數(Ion Product Constant)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林雅凡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李俊毅責任編輯

若上維基百科(Wikipedia)查詢「電解質」的意思,它會告訴你:「電解質是指可以產生自由離子而導電的化合物,通常是指在『溶液』中導電的化合物,但在『熔融態』與『固態』下導電的電解質也存在。」在教科書中,我們學到「純水(即水中一切雜質,包括離子、有機物等都已除去)」是「弱電解質」。所以如果把維基百科的定義套入說明,則「純水」會產生小部分的自由離子,若用很精密的儀器測量,應該測得到它的導電度。

那麼,純水如何產生自由離子呢?如圖一所示,水分子兩兩相互碰撞的時候,水分子B搶奪了水分子A的質子,水分子B得到質子成為H3O+,而水分子A失去質子成為OH,又因為質量與電荷守恆的原理,水中有多少H3O+,就會有相同數目的OH,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H3O+“>=[OH”>,意思是:「純水中,H3O+的濃度與OH 的濃度相同。」在這樣的反應中,水分子A扮演著「酸」─給予質子的角色;而水分子B則扮演著「鹼」─得到質子的角色。然而純水本身是純物質,水分子A和水分子B在性質上並沒有任何差異,像這樣的酸鹼反應-相同的物種在一個反應中扮演酸,又扮演鹼而產生自由離子的現象,稱作「自解離(self- ionization,或做autoionization)」。水之所以能夠進行自解離,主要是因為水是一個二元性物種(amphoteric),即物種本身既可當酸,又可當鹼,比如: 醋酸溶於水(如式一)的反應中,水扮演著鹼的角色,得到質子,變成H3O+;但是如果將氨溶於水,反應如式二所表達,水分子扮演著酸的角色,給予質子,變成OH,像這樣既可當酸,又可當鹼的物種,即為二元性物種。二元性物種的特性,使水能進行自解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