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故事

奈米摺紙術-多面體 DNA (Polyhedron DNA)-下

奈米摺紙術-多面體 DNA (Polyhedron DNA)-下
台中市立雙十國民中學自然領域王淑卿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請參閱:奈米摺紙術-多面體DNA(Polyhedron DNA)-上

2009年8月份科學期刊(Science)刊載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教授笛茨(Hendrik Dietz)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施(William Shih)與道格拉斯博士(Shawn Douglas)等人論文「將DNA摺成扭轉及彎曲之奈米形狀(Folding DNA into Twisted and Curved Nanoscale Shapes)」,文中表示已成功研發出程式化自我組裝製程,以奈米摺紙術製作出3維彎曲的DNA奈米結構,這是第一次非直接拗折DNA結構,而是先經電腦程式設計出一束束交叉連接的DNA雙螺旋片段,合成產生後再插入或移除設定的含氮鹼基對,使DNA束依設計需求產生右旋或左旋的扭轉或彎曲。笛茨教授等人研發出能精準控制所合成的DNA形狀,其人工合成DNA中有種直徑50nm的海灘球外形的線框囊狀物(wireframe capsule),直徑只有 50 奈米,也有圓形齒輪狀或彎曲的管狀及囊狀(註4)。這些組件經組裝後可以合成一個更大、更複雜或其他用途的奈米工具。例如可作為奈米機器人可以裝載奈米結構藥物,跨過如細胞膜等生物屏障,達到治療效果,或是進入血管清除如膽固醇等有害物質。

註4圖片來源http://bionano.physik.tu-muenchen.de/Source/curved_shapes_sticker.png

奈米摺紙術-多面體 DNA (Polyhedron DNA)-上

奈米摺紙術-多面體 DNA (Polyhedron DNA)-上
台中市立雙十國民中學自然領域王淑卿教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註1 圖片來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2/n7184/images/nature06597-f1.0.jpg

自1953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發現DNA雙螺旋構造(DNA double helix)以來,DNA的構造、功能與應用一直是熱門的研究範疇。DNA的構造以4個含氮鹼基A和T、G和C以互補形式分別排列於兩股上,並且能正確的自我複製(self-replication)和自我組裝(self-assembly)。A、T、G、C就像4個密碼儲存於電腦磁帶般建立了生物體內龐大的遺傳密碼資訊。

1990年,由美國能源部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應用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的技術以基因定序(Genome Sequencing)解讀出人類23對染色體中約30億個核苷酸(nucleotide) 的含氮鹼基(nitrogenous bases)組成排序,並研究出人類約2萬5千個基因(gene)的所在位置及功能。

註2 圖片來源 http://metamodern.com/b/wp-content/uploads/2008/12/Nature_origami.jpg

DNA的結構(DNA-Structure)

DNA的結構(DNA-Structure)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許佳蓁/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周芳妃老師修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DNA是一個複雜的雙螺旋結構分子,攜帶了遺傳密碼。下圖是一小片段的DNA結構,後文將依序介紹結構中各部份的構造和其鍵結構成的方法。

DNA鏈
主鏈上的醣類

DNA的主鏈是由醣類和磷酸根的模型重複堆疊而成。由DNA的全名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可得知DNA中的醣類是去氧核糖。去氧核糖是由核糖脫去一個氧原子後所得到的醣類,而核糖則是構成RNA(ribonucleic acid,核醣核酸)主鏈的醣類。下圖分別是去氧核糖和核糖的結構式。

在去氧核糖和核糖的結構中,我們將碳原子編號,在碳環上位於氧原子右邊的碳原子我們將其編號為1,接下來依序編號至接有CH2OH的碳原子為5。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