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地球的結構

地球的起源、探索地球歷史的方法與限制、地殼均衡理論、固體地球的觀測、地貌的變化、風化、侵蝕、搬運、沈積、地質構造、海洋地殼、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化石燃料)、水力、潮汐、地熱、風能、太陽能、礦產與能源的探勘、礦物與岩石、寶石與建材、水資源的分布、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判斷地層(Layer)順序原則

判斷地層(Layer)順序原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林忠彥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適合年紀:11-18歲學童
活動預估時間:15 分鐘
準備器材:透明臉盆或透明魚缸(作為沉積盆地)、兩種以上不一樣顏色的沙粒、勺子(移動沙粒之用)、水、木塊(截切層序之用)。
預期目標:
1. 知道各層序原理如何使用,並知道各原理在何時才適用。
2. 在判斷層序順序時,可以立即判斷此時需要用何種原則去分辨前後關係。
3. 知道哪些原則是永恆不變的法則,哪些是需要一些前提下才會成立的原則。

由波痕瞭解沉積環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

由波痕瞭解沉積環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科學教育組周子宇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放裝滿一大杯水的馬克杯或玻璃杯在臉盆中,如圖所示。並把臉盆裝半滿的水。加入一大湯匙的沙(事先以水洗淨),並盡可能平均的灑入臉盆中。最好使用事先以水洗淨的沙,否則水將會變得混濁,讓我們無法看清楚接下來發生的事。以水洗沙子數次,並將濁水倒掉。使用湯匙來回攪拌馬克杯或玻璃杯四周的水,直到沙粒在盆底形成圖案。記得只朝同一個方向攪拌,並且不要讓湯匙接觸到盆子底部。

生物足跡化石製作 (Trail-making)

生物足跡化石製作 (Trail-maki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科學教育組周子宇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讓我們來想想要如何製作出史前動物的足跡化石呢?去海邊或河床邊找些潮濕的沙子,讓我們來試試看要如何在這些潮濕的沙上留下足跡的"化石"呢?先讓我們來思考幾個問題:
*為什麼這些生物會在沙灘上留下足跡呢?(是剛好經過、找尋食物、逃跑、休息、起飛或是著陸呢?)
*他們是朝哪些方向移動的?
*他們是如何移動的?(雙腳步行、滑行、挖掘、鑽地?)
*他們的速度如何?速度有改變嗎?
*這個足跡的深淺如何?
*這些足跡是連續的嗎?
*他們需要休息嗎?
*這些足跡要如何才能變成化石呢?

能源(Energy)轉型的希望

能源(Energy)轉型的希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地球上到底還有多少的煤及石油可以使用呢?從數年甚至數十年前,人們就開始尋求這問題的答案,可見在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榮景下,能源危機可能早已悄悄地襲捲而來。 在人類的歷史中,能源供應的因素深深影響發展的方向與速度。木材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燃料,繼而是煤。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石油、天然氣的開發,以及石化工業技術迅速發展,世界經濟逐漸轉型成為以石油為基礎的體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能量需求遽增,能源危機的發生,似乎也警告世人石油時代即將結束。在今後數十年,除了儲油豐富的國家,大多數國家都將迫切尋求替代能源。體認到此一困境的人,便把眼光轉回地球儲量尚多的煤,且奠基於早期的使用經驗,具備近期內替代石油燃料的資格,且和石油及天然氣一樣,煤也具備化工原料及燃料兩項主要用途。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