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三月 2014

幹細胞人工合成紅血球

幹細胞人工合成紅血球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德州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馬千惠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増殖能の盛んな赤血球前駆細胞による赤血球を大量生産するための方法確立

Redbloodcell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等研究團隊,將兩種基因c-MYC、BCL-XL5轉導至由多功能幹細胞(PSCs)或胚胎幹細胞所衍生出的多功能造血先驅細胞(HPCs) ,在試管內生產能幾乎可以無限增殖的紅血球前驅細胞 (imERYPC),並成功分化為成熟的紅血球,此技術因無須仰賴捐血者的捐血,而能穩定生產紅血球,有助於建立穩定的輸血機制。該研究成果2103年12月17日刊載於科學期刊「Stem Cell Reports」。

人體內運送氧氣的紅血球,因無細胞核,無法自我增殖,因此目前嚴重貧血的血液疾病患者,輸血不得不仰賴捐血者所提供的血液製劑,但在許多地區,隨著少子化及高齡化等原因,捐血者出現漸漸減少的趨勢。因此為建構穩定的輸血機制,希望藉由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或胚胎幹細胞等,開發建立在生物體外大量製造紅血球的技術,但是經過一系列的分化測試,得知這些方法並無法獲得足夠數量的血球細胞,必須有不同的嘗試。

[新聞] 無油樟基因定序揭開開花植物的面紗

臺大森林系葉汀峰助理教授無油樟基因定序揭開開花植物的面紗發表Science期刊

資料來源:臺大校訊第1168期

1

溫室栽培之無油樟(攝於美國北卡州立大學森林系Prof. Vincent L. Chiang之溫室)

臺灣大學森林系葉汀峰助理教授參與美國「Amborella Genome Project」計畫—解序無油樟(Amborella trichopoda)基因及功能分析解開花植物演化之謎,並將成果發表科學期刊《Science》。透過葉汀峰助理教授的研究貢獻,展現森林系專業領域多元化包括植物演化、木質細胞壁形成、生物多樣性研究等卓越成果。

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開花植物的起源「令人討厭的神秘」,至今尚未解開謎底。無油樟是最早開花(被子)植物的始祖,只生長在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地區的巨島上(Grande-Terre),為孓遺植物。無油樟的胚囊(embryo sac)據信為解開開花植物早期演化中一個試驗期之重要線索,可能代表著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關鍵中間形態。

[講座]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第11期:臺灣足跡-自然與人文溯源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 第11期 臺灣足跡-自然與人文溯源
Quest for the Origin of Taiwan

1601551_10152198492824246_1114695724_n

新的千禧年頭十年,英美德三國紛紛展開了檢視自身國族形成的國家形象工程,採用的方式則是電視紀錄片。打頭陣的是2000年的是BBC,推出了十五集的《英國史》,涵蓋的範圍從公元前四千年的史前時代,一直到當代兩次大戰的沉思。而美國的歷史頻道在2010年,由歐巴馬總統推薦推出了十二集的史詩紀錄片《美國 : 我們的故事》,講述了史前早期美洲移民到現代四百年的故事。2011年時,德國的 ZDF公共電視台也推出了至今還在熱映中的《德國人》,從奧托大帝講到鐵血宰相 : 俾斯麥。

在2014年,探索講座第11期將將跳脫政治人物紛紛擾的各種共識,以直追前述知名公共電視台的精神,帶來一系列精彩的臺灣溯源,從地質地形、生物學到考古學和人類學的探索,將讓我們抓穩方向感,向著標竿直跑。

【活動辦法】

時間:03/29~06/14,週六14:00~16:30(04/05、05/03、05/10、06/07不舉辦)

地點: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 1F國際會議廳

報名:

1)個人:13:30開放現場報名,恕不接受預約。
2)遠道:非台北/新北市的聽眾,敬請事先至報名系統登錄,以利留座。
3)團體:10人以上團體敬請事先至報名系統登錄,並提早於13:20抵達;遲到者恕不保留座位。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氣壓有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氣壓有關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京都大學2014年1月16日訊<関節リウマチの症状は気圧と関連する>

日本京都大學的醫學研究所附屬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與醫學院附屬醫院關節炎研究中心為主的研究團隊,解析在附屬醫院就醫的關節炎患者與氣象廳網頁公布的氣象統計數據於統計學上之相關性,結果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關節腫脹或疼痛的指標,與氣象數據中的「氣壓」間,具有負相關性。即氣壓越低,關節腫脹或疼痛的指標越惡化。

362px-RheumatoideArthritisAP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通常能感受到「若天氣轉壞,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也會轉壞」或「類風濕關節炎的疼痛加重,就知道天氣即將轉壞」。此現象雖從以前就廣為所知,但卻是首次實際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超過2萬名以上)的臨床數據以及氣象數據來證實兩者之間具有相關性例。該研究成果刊載於2014年1月15日學術期刊「PLOS ONE」。

所謂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身體各處的關節引起發炎,產生腫脹、疼痛的症狀,大多發生於女性,在日本約有70萬的患者,約占總人口數的1%,且每年新增1萬5千人發病。隨著病情發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變形使得關節漸漸無法使用,造成日常生活嚴重的阻礙。過去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肇因並未充分瞭解,僅知是人體免疫系統辨識異常,將自身關節的部分結構誤認為外來物質而予以攻擊。近年已瞭解其發病原因,找出引發關節發炎的物質:腫瘤壞死因子TNF-α或介白素-6,並開發出以它為標的之治療藥物,使治療效果有顯著的進步。

Pages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