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

西北颱

西北颱 (northwesterly-wind typhoon)
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曾世佑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根據中央氣象局在「颱風百問」對西北颱的定義,是從臺灣東方海面向西北方行進,且颱風中心通過基隆與彭佳嶼之間海面的颱風。坊間對於西北颱的定義較為寬鬆,由於「西北颱」這個名詞其實並非正式的氣象用語,考究其來源可能源自新聞從業人員的口語表達,因此也有部分的定義認為只要颱風中心由臺灣東部海面向西北方向行經蘭陽平原到彭佳嶼海域之間就算是西北颱。實際觀測資料顯示定義寬鬆的西北颱所造成的災害與嚴謹定義的西北颱相似,最著名的例子是1996年侵台的賀伯颱風,此颱風自蘭陽平原登陸,穿越中央山脈後自新竹地區出海離開。

大氣組成的檢測(Air)-上

大氣組成的檢測(Air)-上
桃園縣桃園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吳俊儀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大氣中99%的氣體分子是由氮( 78.08% )、氧( 20.95% )、氬( 0.934% )組成。這些氣體的化學性質十分穩定,幾乎一直保持固定的含量。對氣候變遷及生物影響最大的反而是一些微量氣體,比如二氧化碳、水汽、甲烷、臭氧、二氧化硫、氟氯碳化物(CFCs)等。

這些微量氣體,除了氟氯碳化物是人造的化學物質之外,自然界都有產生。在無人為因素影響之下,這些微量氣體的含量一直在變化,不斷與氣候系統交互作用,也會對氣候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前所述,21%並不是絕對數據,在某個範圍內(稱為勻和層),大氣分子量不隨著當下的大氣分佈狀況改變而改變。在離地表90~100公里之內,大氣組成是相對穩定的,以氧氣為例子,在這個範圍內,氧氣的組成幾乎不太會有變動。

大氣在任意高度的平均分子量,為個別組成成分的分子個數乘以該成分的分子量,然後把所有組成成分的分子量相加,再除以總分子個數。也就是平均每個分子的分子重量。

流”往何處去:模擬大氣(Atmosphere)與海洋(Ocean)的流動

“流”往何處去:模擬大氣(Atmosphere)與海洋(Ocean)的流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科學教育組周子宇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暖流、冷流、粒子密度流在大氣與海洋的運動情形

實驗裝置
首先準備一個大型的水容器(越大越好,塑膠魚缸是你理想的選擇)。如圖所示將水管(或相似的物體)放在水槽的一端。最好能用黏土將水管和水槽的底部密封,但並不是必須的。

暖流
用杯子裝點熱水並加點紅色染料(可用其他有顏色的液體代替,但最好是紅色的)在裡面,將紅色的染料倒入水管之中,先延一個方向攪動他之後再返方向攪動,最後緩緩的將水管移除並觀察會發生甚麼變化。熱水將會上升並且向水箱的對面移動,移動到對岸時會產生反彈,這個熱層的現象可以維持約莫一個小時

水、大氣、土壤(water、atmosphere、soil)

水、大氣、土壤(water、atmosphere、soil)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水對於所有形式的生命而言是一種不可或缺常見化學物質。在習慣上,水所指的是以液體狀態呈現出來的,但水也可以固體狀態¬-冰、氣體狀態-水蒸氣的形式存在。在地球表面上大約有71﹪的表面積被1.46×1015公噸的水所覆蓋,大部分存在海洋以及其他較大的水體-1.6﹪以地下水的形式保存、0.001﹪在空氣中以水蒸氣和雲的型態存在或是經由降雨方式回到地面。地球上的水有一部份是保存在靠近地表的人造或自然界的物體當中,例如水塔、動物和植物體、工業產品和食品中。 海水佔據了地表水面積的97﹪,冰川和極地冰帽佔了2.4﹪,在其他陸地上的湖泊和河流佔了0.6﹪。

Pages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