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獎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宇宙中的變色龍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宇宙中的變色龍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宇宙中的變色龍
科學Online特約編譯 葉承効/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王名儒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The chameleons of space

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與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分別身為超級神岡(Super-Kamiokande)與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兩大研究團隊的核心科學家,他們發現了微中子在行進中因震盪作用而改變型態的現象,解開了微中子的謎團,並開創了全新的粒子物理研究領域。

梶田隆章於1998年的研究報告中提出微中子的變態現象。他們藉由蒐集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層反應過後所產生的微中子,發覺微中子在由大氣層進入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的行進過程中會出現味的轉換。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位於加拿大的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正在進行來自太陽的微中子研究。由阿瑟•麥克唐納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也在2001年證明微中子的味轉換。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粒子世界中的「變態」現象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粒子世界中的「變態」現象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粒子世界中的「變態」現象
科學Online特約編譯 葉承効/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王名儒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5 Press Release

12038640_10153153942924103_5561301096287396402_o (1)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梶田隆章與阿瑟‧麥克唐納,得獎理由為「發現微中子震盪,證明了微中子具有質量。」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委員會認為日本學者梶田隆章 (Takaaki Kajita)與加拿大學者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對展現微中子進行味轉換的實驗有非常關鍵的貢獻,這項粒子世界的味轉換證明了微中子具有質量,改變了以往相關研究的核心認知,也成為未來宇宙研究的重要依據。

【2014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藍光─把嶄新的光明帶到世界的角落

【2014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藍光─把嶄新的光明帶到世界的角落

一個發光二極體,是由好幾層的半導體物質所構成的。在LED裡面,電直接被轉化成光(光子),與其他光源相較更為節能,因為其他的光源將大部分的電轉換成熱能,只有少部分的電轉換成光。白熾燈也好,鹵素燈也罷,都是使用電流加熱燈絲來發光。之前被稱為節能燈具的螢光燈,則是藉由電來激發氣體,進而產生光和熱。在LED燈問世後,螢光燈的節能稱號便拱手讓出。 因此,相較於以往的照明設備,新的發光二極體僅需少許的能量。今日,LED燈還在持續不斷地改良,只為追求更加節能,讓每單位輸入電能所達到的光通量愈來愈高。關於一顆LED燈的最新記錄是每瓦300流明(300 lm/W),相較之下,一般白熾燈泡只有每瓦16 流明,日光燈管頂多每瓦70流明(瓦是電功率的單位,流明則是光通量的單位)。由於全世界的用電量中有四分之一用於照明,LED燈的貢獻就是大大節省世界的能源。 LED燈也比其他照明設備長壽。在燈絲被燒壞前,白熾燈可以使用約1千個小時,螢光燈則為1萬個小時,而LED燈可以使用約10萬個小時,因此使用LED燈能讓物料的耗損顯著地縮小。 從半導體中產生光 LED科技與當今的行動電話、電腦和所有依據量子現象的電子裝置,有著相同的工藝。發光二極體摻雜數層半導體材料:n型層的多數導電粒子為帶負電荷的電子,而p型層則缺少電子,其多數導電粒子為被描述成帶有正電荷的電洞。 在這兩者之間是一個活性層,當半導體通上電以後,就會驅動在其間帶有負電荷的電子與帶有正電荷的電洞。電子和電洞相遇時就會重新結合並發光。至於光的波長則完全要看半導體的材質。用七彩的彩虹來觀察,藍光屬於短波光的一端,所具能量較高,只有某些物質能產生藍光。
【2014諾貝爾物理獎】照亮世界的嶄新光芒

【2014諾貝爾物理獎】照亮世界的嶄新光芒

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桂冠頒給三位發明節能且環保的光源發明家,他們是日籍科學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諾貝爾獎的精神是要把獎項頒給對全人類有最大獲益的發明。使用藍色發光二極體(LEDs),就能用全新的方式製造白光。而LED燈的問市,使世人現在有比舊的燈具更加節能的選擇。 當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在1990年代,他們三人所研發的二極體終於產生高亮度的藍色光以後,就引發了光電科技的全面變革。 綠色和紅色的發光二極體許久以前就存在,但沒有藍色的光,就無法生產出白色的燈泡。儘管科技業界及學界投注了大量的心力,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研發仍花了30年的時間。 許多的人連連敗退,但這三位科學家卻成功了。這次獲獎的三位得主,赤崎勇與天野浩是名古屋大學的同事;中村修二則發跡於日本德島的一家小公司─日亞化學工業公司,雖然出身並不顯眼,但卻是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與青紫色激光二極管的發明者,世人稱他為「藍光之父」。
【特別報導】2013年諾貝爾獎預測(二)物理獎

【特別報導】2013年諾貝爾獎預測(二)物理獎

諾貝爾季節又到臨了,今年的幸運者是誰? 依據諾貝爾在1895年立下的遺囑,得獎者應是「在前一年間,對於人類有最大貢獻的人」。就物理獎而論,過去這一年(即2012年),物理學中最受矚目的成就當然就是粒子物理實驗學家利用位於日內瓦的大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所謂的希格斯粒子。這個粒子在極為成功的粒子物理理論—即標準模型—中處於核心地位,但是長期以來,物理學家一直找不著其蹤跡,現在終於在最高能量的質子碰撞過程中現身,讓物理學家得以確認標準模型的正確性。那麼依據前述諾貝爾遺願,今年諾貝爾獎不就應該頒給對於此發現有最大貢獻的物理學家嗎? 但問題是每年獲獎者,依慣例,不會超過三位,而對於希格斯粒子有重要的貢獻物理學家卻超過這個數目。就實驗而論,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兩個粒子實驗團隊都各自包括了好幾千位的成員,而建造LHC的眾多加速器物理學家的貢獻也不可忽略。
Pages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