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

[物理史]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及其後續發展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及其後續發展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楊信男教授、蕭如珀
(譯自APS News,2001年1月)

1986年1月28日,美國全國引頸期盼挑戰者號太空梭(Space Shuttle Challenger)歷史性飛航的飛射升空,這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的驕傲與喜悅。挑戰者號上的太空人包括一位高中老師麥克奧麗菲(Christa McAuliffe),他是第一位要被送進太空的非太空人。然而挑戰者號才飛行了73秒,就寫下不幸的歷史。在數百萬美國人的觀看下,他突然燒成火焰,7名太空人全數喪生,是史上最慘烈的太空災難。

調查員觀看爆炸前一刻挑戰者號的慢速重播影片,證實是其中一個固體火箭推進器的側邊冒出一陣火焰,直接燒到主燃料槽的側邊,引發爆炸。在羅傑斯委員會 (Rogers Commission)被指定偵查此災難前的國會聽證會期間,挑戰者號即被指出,其右側固體火箭推進器最後面段的橡膠O型環密封圈有技術上的問題。密封圈是用來阻止熱廢棄外洩,但因為設計上有瑕疵,這些密封圈對低溫極度敏感。升空的前一晚溫度很低,有問題的O型環上都結了霜,使其溫度更低,而變得易脆。升空當時一陣熱氣從O型環的裂縫噴出,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就穿入主燃料槽,液態氫和氧混合後爆炸,瞬間即毀掉了太空梭。

【知識快訊】全球最新科學知識消息2011年5月號

【知識快訊】全球最新科學知識消息2011年5月號
知識通訊評論第103期
 

人類大腦地圖問世

四月十二日,由微軟共同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所資助的人類大腦基因與解剖學對照圖,正式公開。繼二○○六年小鼠腦圖與二○○八年的小鼠脊椎神經圖譜解碼以後, 華盛頓西雅圖的艾倫腦科學研究中心耗資五千五百萬美元,利用兩位捐贈者的大體,獲得一億個資料點,成功地將人類大腦中一千個位置的基因表現與生化活性對應在腦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