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禮夫人

原子科學家和輻射劑量單位的命名(3):居禮(Curie)

原子科學家和輻射劑量單位的命名(3):居禮(Curie)
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
/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重大科技的突破是偶然的意外?個別科學家的運氣?

2. 科技突破是如何與社會背景和學術資源密切相關?

3. 居禮夫人的生平讓我們反省到哪些性別與科學之間的關連?


居禮夫婦(Pierre Curie, 1859-1906; Maria Sk
łodowska-Curie 1867-1934)

Pierre從小由父親Eugène在家親自教育,自小就在物理與數學方面展現過人才能。Pierre在尚未遇到未來的妻子Maria前,已經是位聲譽卓著的科學家。在1880 年他和哥哥Jacques已發現壓電現象,也就是在晶體上施加壓力即可產生電位。他也探討磁的現象並確定所謂的居禮點(Curie point),高於此點的溫度,物質的磁性即消失。

化學傳記: 1903、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居禮夫人(Marie Curie)(二)

化學傳記: 1903、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居禮夫人(Marie Curie)(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三年級李冠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不凡的兩次諾貝爾獎殊榮 居禮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

因此,在1898年,居禮夫婦大膽假定在含有瀝青鈾礦石中必定含有某種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遠遠大於鈾的放射性,而當居禮先生認為妻子將有大發現時,也顧不得手邊的晶體研究,和她一起著手努力這一新未知元素,首先,他們先使用普通的元素分析將組成瀝青鈾礦的各種物質分開,並測量已分開的各部分物質放射性,居禮夫婦深知,這種新元素並不會在礦石裡有非常大的含量,可能最多不超過百分之一或更少,所以重複的濃縮是必要的,而隨著分離持續的進行,放射性的強度越增,他們發現,其放射性主要集中於兩種不同的化學成分,終於,1898年七月他們宣佈釙(Polonium)的發現,緊接著12月,宣佈了鐳(Radium)的發現。

化學傳記: 1903、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居禮夫人(Marie Curie)(一)

化學傳記: 1903、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居禮夫人(Marie Curie)(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三年級李冠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不凡的兩次諾貝爾獎殊榮 居禮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

居禮夫人原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常被稱作瑪麗•居禮。1867年於波蘭的華沙出生,而當時這個區域是俄國的勢力範圍,不僅強制當地人學習俄語,且學校也只能教授當局認可的課程,當時才十歲的瑪莉離家至私立的住宿學校上學,在當時反俄且愛國的老師教導下,瑪麗有機會接觸波蘭文的教材,當然,在強勢的俄國控制下,此舉是絕對禁止的,且俄國會不時派人來檢視孩童的狀況,而每當瑪麗被抽問時,卻又能完整無誤的回答,可見當時瑪麗的能耐。

【書評】放射性:居禮夫婦以及他們的愛情與紛爭故事

【書評】放射性:居禮夫婦以及他們的愛情與紛爭故事
知識通訊評論第100期

本書封面

放射性:居禮夫婦以及他們的愛情與紛爭故事

Radioactive: Marie and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

作者:芮德妮絲 (Lauren Redniss)

出版社: It Books , 2010 年 208

定價: 29.99 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