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生物地理學,拓殖率,滅絕率,面積效應

面積與距離對島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Island Biogeography)-上

面積與距離對島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Island Biogeography)-上
台北縣天主教聖心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許家榕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依據MacArthur和 Wilson的「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ography)理論,島嶼的生物多樣性主要取決於物種(1)拓殖率(colonization rate) (2)滅絕率(extinction rate) 所達平衡點。

影響島嶼生物多樣性的效應如下:面積效應(area effect)、距離效應(distant effect)、邊緣效應(edge effect)、連結效應(connection effect)、排擠效應(crowding effect)。以下簡述物種拓殖和滅絕率與面積效應(area effect)、距離效應(distant effect)之關係。

(A)面積效應:物種拓殖島嶼後的滅絕率受到面積大小的影響。較大的島嶼中物種的棲地面積更大,且有較多種類的物種棲地,所以較多物種遷入後使棲地異質化,將會成功地增加物種數量。

另外,較大面積的島嶼還可降低物種因為偶發事件而發生的滅絕,使滅絕率較低。因此,往往大面積島嶼將會比小面積島嶼有更多的物種。

在上圖中,我們暫不考慮島嶼與種源的距離遠近,在此圖中我們只比較不同面積大小的島嶼。曲線表示大面積島嶼和小面積島嶼的物種滅絕率,曲線皆由右至左下降,表示物種數量越多,滅絕率越高,反之,則滅絕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