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穿隧顯微鏡

穿隧效應(Tunneling Effect) 的應用(一):掃描穿隧顯微鏡 (STM)

穿隧效應(Tunneling Effect) 的應用(一):掃描穿隧顯微鏡 (STM)
台北縣立三民高級中學化學科林秀蓁老師/國立台灣大學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1924年德布羅依(L. de Broglie,1892~1987)提出物質波(matter wave)的概念,並於1927年戴維森(C.J.Davisson,1881~1958)及革末(L.H.Germer,1896 ~ 1971)以54eV之電子束垂直撞擊鎳晶體表面,得到如同光波的干涉與繞射現象,證實電子波動性,並榮獲1937年諾貝爾物理獎。現今都將這些物質波稱為德布羅依波(de Broglie wave),德布羅依波給予物質與光的雙重性,建立波動力學的理論基礎。因為粒子具有波動性,如電子等微小粒子有機會穿過本來不可能通過的能量障礙,稱為「穿隧效應(Tunneling Effect)」。穿隧的的機率和距離有關;距離越小,穿隧的機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