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重大的核災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人為疏失與事件過程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人為疏失與事件過程
大葉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吳佩學副教授/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導致車諾比核事故的人為操作疏失提醒我們哪些核能安全的管理問題?

導致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的原因是反應爐安全設計不當和人為操作疏失。RBMK反應爐部分已另文說明。此文簡述人為操作疏失的部分。無論反應爐的安全設計如何縝密和進步,人為操作還是最關鍵的一環。瞭解車諾比核電廠事故中人為疏失的部分,是反省核能安全的必要課題。

事發過程

1986年4月25日夜間事故發生之前,正值第四機組將定期保養停機,電廠當局擬趁其停機之便,進行一項測試緊急爐心冷卻裝置的實驗。技術上而言,該實驗為利用該機組兩部汽輪發電機中之第八號汽輪機,測試其驅動之蒸汽被切斷之後,汽輪發電機之轉動慣性能量,在備用柴油發電機啟動前能提供多久之廠內緊急電源。此實驗曾在商轉前試驗過,但當時因其發電輸出電壓下降比預期來得快而未能成功。此次之試驗,則是在勵磁機上採用特殊之發電機磁場調整器設計,欲藉此克服電壓急劇下降之問題。以下4個圖表說明事件發生過程。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檢討與改善安全措施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檢討與改善安全措施
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對核能安全提升有何助益?

2. 調查三哩島事故的單位,從哪幾個方向來檢驗和提出改善建議?

圖1:三哩島核電廠2010年的相片,左邊是事故後永遠停機的TMI-2機組。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Three_Mile_Island_Nuclear_Generating_Station)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事件過程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事件過程
大葉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吳佩學副教授/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中出現哪些嚴重的人為疏失?

事件發生過程

1979年3月28日凌晨4點左右,三哩島核電廠二號反應爐(TMI-2)主給水泵停轉,輔助給水泵按照預設的程序啟動,但是由於輔助迴路中一道閥門在此前的例行檢修中沒有按規定打開,導致輔助迴路沒有正常啟動,二迴路冷卻水沒有按照程序進入蒸汽發生器,熱量在堆心聚集,堆心壓力上升。堆心壓力的上升導致減壓閥開啟,冷卻水流出,由於發生機械故障,在堆心壓力回復正常值後堆心冷卻水繼續注入減壓水槽,造成減壓水槽水滿外溢。一迴路冷卻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溫度上升,因為不當的控制板面設計和閥位指示無法正確顯示,運轉員並不知道閥是打開的。待運行人員發現問題所在的時候,堆心燃料的47%已經融毀並發生泄漏,上午7時左右系統已經發出了放射性物質泄漏的警報,但由於當時警報蜂起,核泄漏的警報並未引起運行人員的注意,甚至現時無人能夠回憶起這個警報。直到當天晚上8點,二號堆一二迴路均恢復正常運轉,但運行人員始終沒有察覺堆心的損壞和放射性物質的泄漏。

圖1:管理程序的關鍵疏失:重要訊號被掛卡遮住。 (資料來源:出自於凱曼尼調查團(Kemeny Commision)三哩島事故報告第117頁, 引用自http://www.aec.gov.tw/www/service/other/files/book_20.pdf)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背景與對全球核能工業的衝擊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背景與對全球核能工業的衝擊
大葉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吳佩學副教授/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三哩島核泄漏事故對全球核能工業有什麼重要的歷史意義?

2. 比較三哩島事件,1986年車諾比和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件的異同?

事件背景

自從1956年第一座核能電廠開始商業運轉以來,核能發電被視為是廉價和安全的電力來源,廣受工業國家的歡迎,民間也沒有反核的聲音。但是1979年的三哩島核事故,重挫了當時當年意氣風發,如日中天的核能產業。當年3月28日凌晨4點,位於美國賓州(Pennsylvania) 薩士奎亞納河(Susquehanna)中間的三哩島(ThreeMile Island)發生核電廠意外事件,導致部分爐心(約50%)融毀,震驚了全世界。當時全球共有130 餘座興建中或預訂中的核電廠被取消。民眾首次經歷到使用核能的風險,促使各地反核運動開始萌芽發展。

圖1:位於美國賓州(Pennsylvania)的三哩島核電廠的地理位置。 (圖片來源:http://www.aec.gov.tw/www/service/other/files/book_20.pdf)

車諾比核電廠的未來:國際合作的新安全圍堵體(New Safe Confinement, NSC)

車諾比核電廠的未來:國際合作的新安全圍堵體(New Safe Confinement, NSC)
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為什麼車諾比核電廠長期善後計畫需要國際合作?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發生時,蘇聯的領導人是具有改革企圖心的戈巴契夫。儘管在戈巴契夫革新之下,蘇聯政權已經比過去開放透明許多,但是車諾比核電廠真正肇事主因到現在還是疑霧重重,蘇聯官方的調查將責任推給當時進行反應爐「實驗」的操作人員,卻不追究反應爐設計和整體核能決策疏失的責任。

事故發生後,蘇聯當局原本決定在1993年年底徹底關閉車諾比核能電廠,但是不久蘇聯解體,新獨立的烏克蘭面臨嚴峻的經濟和政治不穩定問題,若關閉核電廠則無法提供百萬人度過寒冬所需的電力。所以,要長期解決車諾比核電廠的善後問題,必須有國際組織的介入和支援。

圖1:車諾比核電廠出事的第4號機組的損壞情況(左)和1986年11月建成覆蓋在上方的「石棺」(sarcophagus)。 (圖片來源:http://www.aec.gov.tw/www/service/other/files/book_21.pdf)

車諾比核電廠事件:建造背景與事故後運轉情況

車諾比核電廠事件:建造背景與事故後運轉情況
大葉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吳佩學副教授/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為何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發生後其他機組繼續運作了相當長的時間?除了電力需求外,還有哪些可能的社會因素?

車諾比核能電廠建造的社會政治背景

車諾比核能電廠位於烏克蘭基輔州普里皮亞季鎮(英文拼法:Pripyat)附近,距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境只有16公里,距車諾比市西北18公里,距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以北110公里。核電廠建設方案最初打算將電站建在距離基輔僅25公里處,但是科學界擔憂核電廠與基輔過於接近,逐更改為現今位置。1986年電站的四號機組發生爆炸,引發目前為止(包括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在內)最嚴重的核電廠事故。

圖1:車諾比核電廠的地理位置和周遭國家。 (圖片出處: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chernobyl/inf07.html)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 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 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 (RBMK)
大葉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吳佩學副教授/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車諾比核能電廠反應爐的設計上的缺陷為何?

車諾比核事故中的核反應爐是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俄語縮寫為RBMK,意思是「大功率管式反應爐」)。這是蘇聯建造的用於核電站的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此技術於20世紀50年代發明,現在已被認為過時且有嚴重的缺陷,但是一直到2010年,俄羅斯境內仍有至少11台RBMK反應爐在運行,只是並沒有再新建此類型反應爐的計劃,車諾比核事故之後國際社會也持續施壓,要求俄羅斯當局關閉剩餘的那些RBMK反應爐。

圖1:RBMK反應爐構造示意圖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RBMK)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造成的健康傷害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造成的健康傷害
大葉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吳佩學副教授/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為什麼車諾比核災發生20多年後,國際間對於造成傷害的評估還沒有共識?

2. 德國社會用哪些方式來處理災變後的恐慌?

圖1:TORCH報告中提出的銫-137輻射污染分佈圖。這是1995-98之間歐盟和歐盟會員國在歐洲各地進行量測的結果。單位是(kbq/m2, Ci/km2) 。 (圖片來源:《TORCH報告》, p. 32)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發生至今已經滿25年了,但是這個災變到底造成多少損失?目前對於傷亡的估計並沒有一致的共識。缺乏共識的原因主要是:1)導致災變發生主要是人為的錯失,牽涉到複雜的政治社會因素。災變當下蘇聯當局刻意隱瞞或模糊事件的嚴重性,也缺乏公開透明的數據資料。2)1991年蘇聯瓦解後,災情最嚴重的三個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至今)仍然缺乏賢能清廉的政治運作,官方提供的資料的可信度缺乏民間團體的檢證。3)災變損失涉及經濟生產的變動,人口強制遷移,輻射的長期後遺症,社會心理的創痛等,許多效應是不容易有客觀量化的測量準則。

面對這三方面的困難,必須透過跨國合作(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組織,以及專家社群的共同參與)才有能力對車諾比災變提出比較有公信力的評估報告。一直到核災發生20年後出現的國際合作的報告仍然有許多爭議點。以下簡介其中2份重要報告。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德國為例

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德國為例
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車諾比核災除了有形的衝擊之外,還有哪些無形的影響?

2. 德國社會用哪些方式來處理災變後的恐慌?

圖1:2003年車諾比核電廠附近Prypiat市的教室, 整座城市災變後居民緊急撤離成為廢成。(攝影:Rüdiger Lubrucht)

1986年車諾比核災除了輻射落塵導致短期和長期的生理傷害,經濟上的損失,也在國際社會間造成社會心理和政治體制上重大的衝擊。以德國社會為例,車諾比核災引發廣泛對核能安全的戒慎警覺態度,出現了「風險社會」的名詞和討論,也因此成立聯邦環境部來應付環境問題的挑戰。文化媒體界則呈現了科學數字無法傳達的,直接和間接受害者的驚恐和創痛。2011年在日本福島核災之後3個月內,德國朝野政黨在廣大民意支持之下,一致支持2022年前境內核能電廠全部除役的決定。這股廢核的決心和行動的起始點,就是25年前車諾比事故的震撼經歷。